都市文档在线 > 报告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精选

2022-08-16

调研报告精选 篇一

(一)国发45号文件落实情况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低保制度建设。国发45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各级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宣传贯彻文件精神,重点对规范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建立低保信息核查机制、强化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进行了认真研读。同时,各区(县)民政局就如何深入贯彻文件精神广泛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意见和建议,并从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联合比对机制和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低保经费保障等方面城乡低保管理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市民政局根据近期调研情况又起草制定了《武威市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从规范保障标准制定、规范低保对象认定、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健全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监督机制以及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国发45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到位。目前,《实施意见》已开始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

二是进一步健全了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健全低保运行机制,我市各级门按照省民政厅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首先,着力建设低保家庭信息核查比对机制,进一步加大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财产核查力度。市民政局联合市公安、人社、住房、公积金、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城乡低保家庭信息比对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联合比对,严把入口关,初步建立起了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各区(县)民政局根据国发45号文件精神和与市民政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及时向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了专题汇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争取年内成立区(县)级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中心,逐步完善低收入家庭核对机制。其次,为提升低保信息化管理水平,各区(县)民政局于xx年底前,正式启用了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在加强低保工作人员培训的同时,对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各类信息进行了逐一录入,三次核实。低保信息数据通过采集录入系统实现了网络即时传输,电子化存储和终端“一键”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效率,为推进“阳光低保”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三是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根据省上为民办实事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5%,由原来的255元提高到294元,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10%,由原来的224元提高到247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28%,由原来的1488元提高到1907元,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13.5%,由原来的89元提高到101元;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由原来的1800元提高到xx元,全市平均供养标准提高到2700元。其中:集中供养标准由2614元提高到2814元,分散供养标准由2470元提高到2670元。截止3月底,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1508户、51449人,保障标准294元,月人均补助水平247元,发放保障金4240.21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76544户、204249人,保障标准1907 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01元,发放保障金7905.79万元;供养农村五保对象9704户、10269 人,集中供养标准2814 元、分散供养标准2670元,发放供养金841.94万元。

(二)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情况

民政工作直接面向基层群众,民政的各项任务、法规政策都要靠基层民政干部去贯彻落实。近年来,全市各级门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民政综合软实力,为推动民政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保障工作经费。在全市98个乡镇设立了民政工作办公室,分别配备了1—3名工作人员,为提高工作效率,各区(县)为各乡镇民政办配有电脑、打印机、档案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统一制定了业务操作规程,印制了介绍政策规定、申请程序、救助标准等内容的便民手册,同时,多方争取,及时下拨工作经费,确保了基层民政工作有地方办事、有人员干事、有制度管事、有经费办事。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各区(县)民政局每年举办1—2次由各乡镇民政办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班,重点对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优抚安置、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民政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其次,坚持每周学习制度,全面转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培养服务型、业务型、学习型、和谐型基层民政干部,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甘于奉献的民政干部队伍。第三,加强廉政建设,实行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心不强、违反工作原则、违规操作的人员及时进行警示,对投诉事项及时调查处理,确保工作按章操作,规范运行。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市上将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门及时主动向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困难与问题,争取上级重视和支持,将民政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量化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对党政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优待抚恤等重点难点热点工作,每年都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并主动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工作规范和资金安全。

调研报告精选 篇二

一、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旅游资源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区属于亚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势以丘陵山地为主,年均气温16.5~17.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07%、36.65%,人均公共绿地达9.07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4.36%,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景观,是国家正式命名的“森林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可谓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生态自然资源点遍布全区,涟水、孙水两河穿境而过,有烟波浩渺的湖南水上训练基地—水府庙训练中心,有幽静雅致的省级森林公园—洪家山休闲疗养圣地,有怪石横阵如迷宫的圣仙洞,有曾国藩亲笔提写的巨匾“天籁岩”风景区,有浓郁风土人情的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此外,双江乡的双江水库、杉山镇的乌石峰景区、蛇形山镇的文正湖和雷阳峰、水洞底镇的杨材山和地下溶洞群等景点,也都具备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2.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区自古以来受荆楚文化影响,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明代有为官清廉、屡决疑案、追为奉直大夫的曾子智;

清代有官至总督、巡抚的童高明、刘蓉、杨昌浚;

土地革命时期有红军高级将领贺国中;

近代有著名医学科学家李振翩,爱国教育家罗辀重,原部长姜齐贤少将;

至于籍的专家、教授、学者更是数以百计。辖区内拥有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千年古刹杨材山紫金寺、蛇形山万乾村木偶戏和万宝镇垭古村“划喜船”活动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井冈山五虎将”之一的贺国中烈士故居、著名医学家李振翩同志母校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振翩学校、农村“桑梓文化”基地陶龛书院、农家文化典型代表三和农庄和文正湖休闲农庄。此外,水洞底镇的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也久负盛名:天堂大屋、李氏宗祠等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其中八月十五烧宝塔、正月抬故事是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挖掘完善成特有的民俗文化;

村民自发组建的龙舟团队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获奖,20xx年在中华龙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总成绩排名第五,报刊、媒体、电视、网络均有报道。

3.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区耕地面积11.65千公顷,其中水田7.59千公顷,旱地4.05千公顷,主产油料、水稻、马铃薯、蚕豌豆、蔬菜、水果等,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其中秋冬农业油菜种植面积41100亩,马铃薯8100亩,蚕豌豆3500亩,蔬菜在田面积20250亩,红心蜜柚、枇杷、杨梅、脐橙、黄桃、蓝莓等种类繁多。丰富的农业资源,非常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品鉴等等。

4.交通区位条件便利。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是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南方重要交通枢纽,湘黔铁路和洛湛铁路在这里交汇,上瑞高速、太澳高速、1810省道、1847省道、娄涟、娄湘、娄邵等高等级公路呈网状分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是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重要城市。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区委、区陆续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设立旅游专项资金,成立专门组织,加强重点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在各级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引导下,旅游业发展在区域旅游竞争中显露出后发优势。

1.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依托涟水、孙水、洪家山、仙女寨、乌石峰等自然景观,以及水果、蔬菜等农业资源,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洪家山森林公园、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石塘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湖南省“卫生示范村”“绿化示范村”“清洁工程示范点”“连片整治试点单位”——万乐村等品牌。大力培育洪家山、仙女寨、乌石峰、回龙湾、三和农庄为核心的旅游景区:一是引进了洪家山生态公园项目,成立了洪家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和开发建设总,制定了“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分步开发、滚动发展”的方针,以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避暑度假为主,兼有民俗、宗教和城市公园等特色,该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和土地流转,20xx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

二是全面开发仙女寨生态旅游公园,20xx年7月,九龙集团与南良集团共同投资1.8亿美元(约合币12亿元)对仙女寨生态旅游公园进行全面合作开发;

三是重点开发乌石峰景区,20xx年以来,杉山镇确立了“规划先行、工业主导、两型发展、融城服务”的工作思路,决定以万乐村乌石峰景区为核心,依托乌石峰观音殿、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铁丝塘水库,建设观光农业旅游区;

四是引进了回龙湾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到账2500万元,完成土地流转、道路、水利及950亩百果园建设。五是规划设计完成了5星级乡村旅游点三和农庄扩建项目,正在与签订土地流转协议。20xx年,全区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同比增长22.38%;

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72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7%。其中国内旅游接待收入58.55亿元,同比增长22.38%,国内旅游接待72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9.57%;

入境旅游收入206.2万美元,同比增长40.01%,入境旅游6766人次,同比增长24.4%。

2.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区现有宾馆、酒店534家,客房16,167间,床位25,283张,形成了一批旅游接待单位,包括旅行社、星级酒店和乡村旅游接待点。

3.旅游软环境建设日益优化。持续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户外、节庆活动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区旅游知名度。

4.争取上级重大项目资金取得突破。20xx年,为申报湖南省精品旅游重点县,区全面搜集资料,精心编制申报文本,终于入围湖南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并获得省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另外,仙女寨也入围20xx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并获得省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

二、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全区上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部分干部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工作中也缺乏有力的抓手。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旅游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

二是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三是缺乏“大旅游”意识,旅游协作效应不明显,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形成体系。

(二)产业开发不足。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足,存在“有资源缺产品、有基础缺元素”的现状,未能很好将我区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统筹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虽然拥有洪家山森林公园、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乌石峰片区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但在开拓市场等方面仍以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为主,互动性、互补性较差,难以体现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同时,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不够,且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农村新建了现代楼房,与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为主的环境不相协调。

(三)配套设施缺乏。交通方面,目前制约我区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已得到有效破解,但内部交通环境依然有待改善。特别是连接主要景区的县道、乡道和其他公路道路情况不佳。如:涟水河、孙水河的沿线主要节点之间缺乏水上联系,沿线道路、码头、水上游线路尚未建成,缺乏贯通的滨水步道为沿线游览观光提供支撑。服务配套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游客集散中心、交通停车场和酒店等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标志不完善,景区内设置的游客服务中心规模小、管理乱,不能为游客提供良好引导和推介。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座较大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景区及乡村旅游点配套以投资为主,缺乏商业化运作手段,难以满足接待游客大量涌入的需求。

(四)管理体制滞后。目前,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存在小、散、乱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宏观管理力度差。相邻的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的土地、民居、非物质文化产权等,面临政策法规上的空缺,用地、贷款、宣传推介等方面急需得到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优化。渠道不畅通,同时,旅游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

三、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在整合资源、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现代旅游业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也可以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现就如何发展好现代旅游业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模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上,构建一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廊(涟水河、孙水河生态滨水走廊)、三圈(北部康养健身圈、南部人文体验圈、西部生态休闲圈)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结合各个乡镇的旅游带,将我区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高等级全域旅游度假区。力争在未来的两年里,通过重点打造洪家山、仙女寨两个核心景区、通过完善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串点成线”,通过建设“杉山-双江”康养休闲圈、“万宝-蛇形山”人文体验圈和“水洞底-石井”生态休闲圈等举措,把我区旅游业打造成高层次、全要素的“旅游+”新业态的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体育和农业、农民及乡村发展高度融合的高等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现阶段发展的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把我区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全域高等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统筹推进涟水孙水片区和北、南、西三个片区的旅游产业布局,让我区成为产城融合、河城一体、环境优美、城乡统筹的“省会后花园”。根据总体目标编制区旅游产业发展(一心两廊三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一是突出打造核心景区。重点打造洪家山、仙女寨两大核心景区,积极对接和推进配套项目建设,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同步加强乡村旅游点和景区周边建设,以旅游乡村点为示范,用两到三年内包装沿涟水河、孙水河线上一批乡村旅游点,规范建设景区附近农家旅馆、乡村酒店等,对核心景区形成有力辅助,拉长游客在核心景区的逗留时间。二是积极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通过区域合作使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板块都受益,释放出可观的乘数效应。向北与宁乡旅游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在宁乡灰汤温泉、花明楼等现有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下,重点推介基于洪家山森林公园和乌石峰片区的康养健身同根游线,融入长沙旅游圈。向南对接湘乡,在水府庙景区的辐射带动下,承接人文体验游线,融入湘潭旅游圈。向西对接新化、邵阳地区,承接生态休闲游线,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是串联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全区旅游的总体布局、交通现状及规划建设后的交通状况,科学安排1-3日旅游路线,形成旅游产业点线面发展大格局:

(1)北部——康养健身两日游(杉山镇、双江乡)

第一天(杉山镇):杉山镇杉山村荷花基地(占地260亩,位于省道s209旁,可赏花、捉田鱼、钓龙虾)→附近星级农庄(凤凰山庄、奥达农庄、伍妹子农庄等,可采摘、观光、休闲、食宿)→全国生态文化村万乐村(万乐村芍药花海、油葵基地、万乐广场)→乌石峰景区(乌石峰、观音庙)→农联村杨梅基地→附近星级农庄(凤凰山庄、奥达农庄、伍妹子农庄等,可采摘、观光、休闲、食宿)。特色美食:万乐亮光鸡。

第二天(双江乡):双江乡洪家山森林公园(芙蓉寺、登山步道、观景台)→莫言醉农庄(观光、休闲、食宿)→双江水库(环库区游览、骑行)→莫言醉农庄(观光、休闲、食宿)。特色美食:双江红薯皮、洪家山特色坛子菜。

(2)南部——人文体验两日游(万宝镇、蛇形山镇)

第一天(万宝镇):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天女庵、天籁岩、圣母殿、七层宝塔、瑶池、圣岩洞)→度假区内农家餐馆(观光、休闲、食宿)→李振翩爱国事迹纪念馆(爱国文化)→垭古村龙王庙(划喜船等民俗文化)→陶龛书院(桑梓文化)→三和农庄(观光、休闲、食宿)

第二天(万宝镇、蛇形山镇):全国文明村石塘村(家风文化)→文正湖度假基地(皮划艇、烧烤、食宿)→雷阳峰(溶洞文化)→万乾木偶戏(民俗文化)→美丽乡村示范村秋湖村(秋湖广场、特色民宿)。

(3)西部——生态休闲三日游(水洞底镇、石井镇)

第一天(石井镇):娄底市苗木基地(观光、苗木花卉展览、科普教育)→富通枇杷基地(枇杷采摘、观光、垂钓、农家乐)→水口杨梅基地(杨梅采摘)→回龙湾经果林基地(水果采摘、观光、垂钓、沿河风光带、亲自项目、食宿等)。特色美食:新鲜水果及复加工产品。

第二天(水洞底镇):红甘岭生态园(爬山、骑马、垂钓、水果采摘、野味土菜)→地下溶洞群→铜鼓寨生态农庄(铜鼓寨古战场遗址、食宿、垂钓、观光)→孙水河风光带(游船、观光)→托山油菜基地(观光、科普教育)

第三天(水洞底镇):天堂大屋、李家祠堂(宗祠文化、八月十五烧宝塔、正月抬故事等民俗活动)→龙舟训练基地(龙舟文化、划龙舟体验、亲子项目、团建项目)→孙水河风光带(游船、观光)→优质稻种植基地(观光、科普教育)→杨材山紫金寺(登山、观光、宗教文化、赏日出、农家乐、林间民宿)

3.打响旅游产业品牌。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整体意识,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凝聚营销合力。一是凝练旅游形象。旅游宣传主题口号能够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印象深入人心,目前我区还缺少一个朗朗上口的宣传主题口号。可通过各大媒体广泛开展旅游形象标识和主题口号设计的征集活动,突出展现千年古邑的文化底蕴、美丽宜游的景观风貌、勤劳踏实的市民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感。二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将旅游交通道路指示、标识系统建设作为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设计和安装。在主要景区的道路入口处设立景区指示牌或景区标牌,在过境高速公路及互通口、高铁站点和省道两侧树立大型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牌,让旅客随时随地领略到我区优美的山水人文景观,感受到浓郁的旅游氛围。三是开展旅游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媒体开设旅游专版专栏,增加旅游专题和时段,不断强化旅游的宣传推介;

同时,组织各乡镇(街道)举办赏花节、采摘节、风筝节、帐篷节、美食节、骑行节等主题节庆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不断积聚人气、吸引游客。四是做好旅游产品包装。通过举办美食比赛、旅游商品设计赛、旅游风光摄影赛、导游词有奖征集等方式,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制作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纪念品,扶持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深入开展旅游配套服务“五个一”工程,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围绕构建区域旅游交通“一条路”,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完公交、旅游巴士、游船等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城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市区旅游无障碍通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围绕织好游客接待服务“一张网”,完善旅游集散网络。完善区、乡、村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加快洪家山、仙女寨等核心景区的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规划以乌石峰、雷阳峰和杨材山等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线路的二级游客集散中心;

提升拓展各乡村旅游点三级游客集散中心功能,增强各旅游区和旅游点的接待能力。围绕搭建游客入住“一张床”,完善度假服务设施。以城区现有的酒店、宾馆为基础,拓展洪家山、仙女寨等主景区的度假服务设施。学习借鉴外地民宿经验,开辟农家特色旅馆等住宿服务设施。特别是对各景区的住宿设施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景区的环境承载量。围绕做好特色餐饮“一桌菜”,打造特色旅游餐饮业。培养和建立适应游客和当地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品种、档次、质量、风味需求的旅游餐饮业,重点开发地方菜,推出面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餐饮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做好龙舟宴、全鱼宴等“一桌菜”工程。围绕包装“一袋土特产”,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我区红薯皮、红薯片、坛子菜、红心蜜柚、杨梅、枇杷等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可在品种改良、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上进一步优化,突出元素。并在城区、各旅游景区开辟和规划一批购物点,以出售土特产品、景区旅游纪念品为主,搭配出售导游图、景点文字、音像资料等旅游实用产品,打造点、线结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使旅游形象宣传与特色产品营销互动推进,进一步丰富我区旅游产业内涵。

5.理顺管理机制体制。建立“领导挂点协调、部门协作联动、乡镇主导推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探索“引导、部门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区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定期研究、统一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二是创新旅游管理工作机制。把职能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形成规范高效的旅政管理体系。加快培育旅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形成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特别是结合社区营造工作,采取“+农户”“协会+农户”“+协会+农户”“外来企业经营”等模式,努力培育一批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组织,以此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探索区域开放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高速高铁通道经济优势,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强与水府庙、长株潭等周边热点旅游区的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

6.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一是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上级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结合、省市支持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争取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等。

7.拓宽旅游市场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模式进行建设,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金多元投入,形成“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省内上市、投资集团、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有计划性地组织举办旅游项目招商洽谈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本区籍有实力的企业家、商人回乡投资旅游业。就地培养一批,鼓励本区有关集体和社区居民投资旅游业,并对新办旅游企业给予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

8.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旅游管理者、经营户和导游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主要针对管理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服务技能型的旅游人才,以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为主要内容,构建分层分类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侧重乡土导游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软环境。

篇二

根据市人大《关于开展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调研的预告通知》要求,近日我们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全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总目标,以打造“福地仙境,山水”旅游品牌为抓手,深入挖掘仙佛文化、湘南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提高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区实现了从矿业经济向文化旅游发展的华丽转身。

(一)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潜力

山水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区自古享有“山川秀丽甲湘南”之美誉,境内环绕点缀着郴江河、西河、湖、爱莲湖等绿水翠湖,孕育了令人向往的仙佛文化、韵味悠长的湘南文化和鼓舞人心的红色文化,拥有岭、飞天山、王仙岭、天堂温泉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五盖山国际狩猎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温泉之乡等3个国字号旅游品牌。独一无二的

“仙”字品牌。作为全国县市区中唯一带“仙”字命名的县区,区有着“九仙二佛”的古老典故和众多以“仙”命名的山岭,如:岭、王仙岭、会仙岭等。除此之外,还有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湘粤古道。湘粤古道始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旧时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贸易要道。魅力无限的湘南文化便由此开始,秦朝统一中国的精兵铁骑从道上踏过;

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此留下笔墨;

清代百姓靠着它的繁华建起了家园。现古道沿线的“湖南最美古村落”——坳上村古民居仍保存完好,数十幢清康熙年间传统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幽静。庄严神圣的红色沃土。区是湘南起义的指挥中心和核心县,是井冈山苏区的源头和起点之一,、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的足迹,陈毅同志曾任郴县第四任县委书记。1928年,湘南起义点燃了革命火种,不少儿女为追求和平、反抗而英勇就义。东塔岭的烈士公园中湘南起义纪念塔,和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公和药店、陈家大屋纪念地一起串成了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和景点。

(二)加强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方向

编制了《区全域旅游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飞天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修建性详规(一)已获省住建厅批复;

《高椅岭总体规划》已取得市批复;

飞天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环评手续,已获省环保厅批复。

(三)加快改革,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有创新

一是人大积极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xx年,区人大作出了《关于加快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并通过代表视察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积极支持区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旅游综合管理1+3体制改革工作。由区委办、区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中队、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所、旅游巡回法庭等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框架,并在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大会上进行了集中授牌,切实提高了全区旅游统筹协调、综合治理能力,全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快旅游政策保障创新。研究了《区促进旅游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区全域旅游发展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区20xx年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并在区20xx年8次常务会会议研究通过,为发展全域旅游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项目支撑,推进旅游景区大提质

加快项目建设。坚持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今年全区实施旅游项目20个,完成投资约14亿元。省旅游重点项目飞天山旅游文化产业园、郴州长卷、温泉小镇、房车营地项目得到有序推进,截止12月份,飞天山旅游文化产业园完成投资6.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0.6%,完成了九龙水寨片区石屋、洞穴式体验屋样板房、800米栈道、高椅岭游客接待中心基础等建设;

郴州长卷完成投资2.5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9%,完成了林邑仙都历史文化街区234亩土地摘牌、123亩土地报批及样板区10栋建筑的主体工程,完成了地质灾害科普基地56亩的摘牌工作;

王仙岭国际房车露营地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完成了90亩土地的报批及20辆房车的采购;

许家洞温泉小镇完成投资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完善了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功能配套;

指导两江口村、菜岭村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

指导凤楚传奇、老园里农庄、山水明珠农庄创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目前,全区已打造了西河水生态风光带、飞天山旅游度假村、凤楚鱼粉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10余个,全区生态农庄和农家乐达196家。加快项目招商。结合我区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引进了旅游新业态民宿那山那水云溪居,当年完成投资1200万元。目前,我区已与印象五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就五盖山印象五岭项目合作协议达成签约,该项目以“花”为主题,以各类主题花田、花海、种植采摘园、休闲度假以及汽车公园等户外项目为主要内容。与立陶宛oksalis就五盖山狩猎场整体开发项目进一步达成合作共识。同时,华谊兄弟(长沙)的影视基地项目、雅居乐等项目正在积极跟踪洽谈。

(五)加强宣传,促进旅游品牌大提升

围绕“福地仙境,山水”整体旅游形象,加强宣传营销。一是成功举办了飞天山“百里丹霞”越野挑战赛、王仙岭大型梦幻山水灯光秀、坳上镇第二届赶年会活动、王仙岭第二届樱花节、裕后街元宵灯会、裕后街端午民俗风、菜岭第三届禾花鱼米美食文化节、福地广场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客,营造了浓厚的旅游氛围,提高了区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收集、整理了区景区景点、星级酒店、特色特产等旅游资源导游解说词,加强指导旅游从业人员介绍宣传旅游,挖掘旅游的价值和内涵,丰富旅游的魅力。三是设计制作了“福地仙境山水”旅游手绘地图,分往各星级酒店、景区景点、旅行社,全面向游客免费赠送,进一步提高区旅游的知名度,塑造区旅游品牌。四是加强与湖南日报、郴州日报、郴州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对我区旅游路线推荐,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纪实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五是开展了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全国各地共有千人投稿,共收到三千多份作品,提高了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六是进一步完善了旅游app、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功能和内容建设,积极与“吃喝玩乐在郴州”运营平台合作,加强旅游app和公众号的运营推广,打造有影响力的智慧旅游平台。七是积极参加了湖南第八届旅游产业博览会,向参会的国内外观众展示、解说、推介了旅游特色资源,展现了旅游的魅力和价值。八是积极与友好城市法国圣玛丽市开展对接,加强旅游合作,进一步打响了全域旅游品牌。九是邀请了旅游策划专家讲座,邀请了旅游策划专家曾卫国等来我区开展区委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全面提升了全区领导干部发展全域旅游思路。十是积极开展郴州“十大美丽乡镇”六项评选活动,经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栖凤渡镇、飞天山镇入选市“十大美丽乡镇”,和平村入选市“十大美丽村庄”,莲山庄园入选市“十大示范性休闲农庄”,岭、飞天山、王仙岭入选市“十佳”旅游目的地,树立了旅游品牌。

(六)配套服务,促进旅游环境大改善

一是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将旅游资源展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指挥调度、旅游投诉、旅游救助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进一步提高区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协同发改部门整体布局各行政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整体乡村旅游接待能力;

完成了飞天山东大门游客服务中心装修,并推进尽快投入运营;

完成了西河风光带沿线等20座旅游厕所建设;

完成了我区主要景区、景点视频监控全覆盖,完成了飞天山景区及重点乡村旅游点wifi覆盖。二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继续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全方位大检查活动,实行平时检查与重大节假日排查相结合,联合食药、消防、安监、住建、交通、海事等部门加强对全区涉旅企业的安全督查,排除事故隐患;

联合区法制办在福地广场开展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全年我区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没有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积极开展平安单位创建工作,今年我局被评为“市平安”单位,在全市旅游系统平安创建知识抢答赛活动中,我局组队代表区参赛荣获一等奖。三是大力加强市场监督。切实抓好对旅游企业规范经营的日常督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和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扰乱市场损害游客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认真快捷处理好游客投诉,切实维护游客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和谐的旅游消费环境。全年共接到旅游投诉2起,全部得到有效解决,办结率100%。四是大力开展行业文明素质教育。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督促景区、星级宾馆悬挂文明旅游宣传标语,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文明旅游宣传语,在醒目位置张贴悬挂“道德守礼”“文明旅游公约”等文明旅游宣传标语、海报,对来景区游玩的游客进行宣传,联合区委宣传部对文明旅游正反面现象进行集中报道。联合志愿者协会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五一、十一等长假期间组织文明旅游志愿者深入各景区进行文明劝导,形成了一道文明的风景线。

(七)精准施策,确保旅游扶贫有成效

围绕区委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突出精准帮扶,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工程,旅游扶贫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核心景区带动脱贫。充分发挥旅游景区对邻近贫困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定点采购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二是乡村旅游带动脱贫。重点抓好了菜岭、两江口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以及西河水生态风光带、飞天山旅游度假区、莲山庄园、东华庄园、凤楚鱼粉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10余个,解决周边贫困户就业50人,带动贫困户755人脱贫。三是节会策划带动脱贫。成功举办了良田禾花鱼美食节、良田葡萄节、坳上镇第二届赶年会活动等节会活动,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客,提高了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贫困户的农产品在节会上一度畅销。四是旅游企业带动脱贫。鼓励星级旅游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其中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莲山庄园与栖凤渡镇新民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与该村187户贫困户签订订单农业,贫困户的农产品直销莲山庄园,受益贫困人口634人,贫困户户增收5000元。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近年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尚处培育开发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和其他优秀旅游城市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一是规划设计尚有不足。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统筹不够,顶层设计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有的还不够精准,有的没有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有的缺乏明显个性。同时,规划执行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规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区旅游资源中只有岭、飞天山、王仙岭和天堂温泉达到国家4a级水平,景区文化底蕴均未得到深度挖掘,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较少,没有形成独特的市场品牌和广泛的市场辐射。从知名度来看,我区现有景区景点中除岭、飞天山在外有一定知名度,其他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均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即便岭景区有一定知名度,但其原本的道家文化、福文化弱化,发展定位有偏差。此外,樱花节、荷花节等节会,高山禾花鱼、茶叶等产业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同质化趋向明显,在特色发展上无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是配套设施滞后。目前区内通达景区景点便于旅游出行的公交路线较少,现有公交路线迂回绕道很不方便。如:13路、21路、22路、27路等,仅仅途经个别景点,且都是往市区内迂回行走。不少景区规划区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薄弱,供游客游玩休息的长椅、凉亭较少,有的甚至几处景点之间一把长椅都没有;

部分景点景区旅游标志标牌不够规范和完善;

大部分景区景点的接待功能不足,容纳力有限。同时,各大景区周边甚至内部存在种养殖设施、原住地农舍和耕地等交错的现象,制约了景区经营管理和建设发展。

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区内文化旅游资源较多,但产品以单一的观光型产品为主,产品开发缺乏对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等发展因素的综合考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思想艺术元素在旅游各环节体现少,多数景区景点长期停留于原始粗放状态,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没有融入演艺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时尚文化等,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少,旅游活动单调乏味。同时,文化旅游产业链短小,旅游商品开发严重不足,很少能让游客带走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大。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推进、产业融合、文化守护和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是强化文旅融合,擦亮产业品牌。转变品牌打造理念,拓展品牌建设外延,以更高的标准、更远的眼光,打造旅游品牌。按照旅游市场需求情况,从定位、规划、建设、策划、营销、宣传、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所有涉旅乡镇村社、部门行业、服务机构、经营场所和宣传产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实现战略品牌目标形象的整体塑造。按照“请进来考察观光,走出去宣传促销”的思路,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户外宣传牌等媒介刊发专题,在各旅行社、酒店摆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推介旅游资源,促销旅游产品。

二是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要科学规划凸显特色,错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邀请专业院所,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文化内涵,精心编制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建设规划,并对涉旅乡村的建筑外观、内部布局和民俗乡土气息及农事参与项目进行整体设计、规范。每村确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主题,“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精品民宿旅游。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发展。成立由旅游、规划、农业、食药、防疫、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形成大旅游格局,强化产业统筹领导力量,加强行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强化日常管理。

三是加快产品开发,放大品牌效应。市、区要统筹规划协调,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无序发展。要按照《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打造几条集食、住、行、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如:以仙佛文化为卖点,整合岭、王仙岭旅游精品资源,打响打亮“福地仙境,山水”旅游品牌;

做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五盖山康养小镇建设、飞天山景区开发为重点,以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特色,全力打造“东部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积极培育西河水生态风情旅游、徐霞客郴游之路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进一步加大西河风光带、龙渡岭、大溪古村、折岭头、吴溪古村等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积极发展骡马古道文化旅游、湘南起义红色旅游2条开发型旅游线路,加大对骡马古道及沿线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骡马古道文化和革命先烈的历史事迹,丰富景区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此外,还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真正让游客玩得好、住得下、带得走、还想来。

篇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州将旅游产业列入全州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培育,一系列进位增长的政策措施,举全州之力,统筹推进全州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美丽中国•鲜到”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州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55家,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十二五”期间,全州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实现15%和25%的年均增长幅度;

入境旅游人次居全省第一,创汇收入居全省第二,旅游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20xx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8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6%;

旅游总收入334亿元,增长24.8%。

(一)旅游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州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首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扎实推进“1+3”旅游综合监管改革。了《州1+3旅游综合监管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延吉、珲春等5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全州旅游全域化发展。

(二)旅游重点项目和通道建设快速发展。以抓项目为中心,发挥旅游大项目集群效应,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全面落实《州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州共策划储备93个旅游项目,以畅通国际国内旅游为主线,深度开发客源市场。依托高铁线路,巩固发展东北市场和京津冀市场;

依托航空线路,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利用其集散功能与辐射效应,扩大旅游宣传效果;

加快开发华中和西南地区旅游航线,培育新兴旅游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东北亚旅游市场。州每年划拨5000万元航线扶持资金,用于航线培育开发。

(三)旅游产业模式实现新突破。夯实“智慧旅游”工程,丰富“旅游年卡”功能,实现多领域、跨地区“旅游一卡通”互联互游。创新旅游门票预约制度,建立景区管理、游客统计、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推进全域大数据开放共享,激发旅游领域智能化发展的活力。与上海景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驴妈妈旅游网分站”,建立全域旅游智慧化网络,扩大旅游宣传。

(四)旅游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一是生态避暑休闲旅游优势凸现。我州连续3年获得“最美中国休闲养生目的地城市”“国际游客满意度最高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中国最佳避暑城市”“中国最美大森林”等殊荣。二是冰雪旅游产业持续发力补短。重点打造冬季冰雪体验、康体养生、体育滑雪、冰雪节庆之旅等新产品,培育冰雪旅游品牌。20xx-20xx年雪季,全州共接待游客351.5万人次,同比增长24.16%,旅游总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24.25%,实现主要指标大幅“双跨越”。三是跨境旅游产品特色更为鲜明。开通自驾游产品,与俄滨海边疆区合作组织“友谊之旅-中俄跨境自驾活动启动仪式”,推进开通中俄自驾互通。积极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新模式,大力推进“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项目。20xx年,全州跨境旅游达46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占全省跨境旅游总人次的90%以上。四是民俗和红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连续举办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和龙金达莱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利用民俗村屯、产业基地、田园风光,发展民俗旅游、体验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带动乡村游发展。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养生度假游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汪清东满英烈历史陈列馆、敦化翰章陵园、珲春大荒沟教育基地等项目快速推进,为加快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旅业诚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面提高旅游旺季、黄金周综合接待能力,深入推进全州旅业标准化建设和旅行社星级认定工作,加强导游员、领队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旅行社及旅游者合法权益,多措并举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加强旅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百日攻坚等安全生产活动,指导监督旅行社、星级饭店及a级景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提升旅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州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管理体制、政策方面等因素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对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尽管我州将旅游产业列入全州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培育,全州全民发展旅游的气氛还不够浓,合力还不够大,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一些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尚未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共识。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层级不高。我州景区虽然较多,但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龙头景点、知名景点不多。目前景点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区域过小,无法让游客产生引人入胜的感觉。而且,开发时缺乏创新,相关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让人感觉景点过于单调,旅游内容过于单一和贫乏,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因此,无法达到让游客在景区内长时间滞留的目的。

(三)旅游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由于我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我州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旅游业的打击更为明显。20xx年我州的入境游人数较比往年同期明显下降,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随着通往长白山等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线、高速公路、高铁的开通,虽然也给我州带来一定客源,但是游客分流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必经我州的游客,现在更多的选择从别的地区辗转进入或是直接到达,因此周边地区交通格局发生的变化,也给我州旅游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冬季旅游产业开发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州的美食美景已经在国内外打出一定名气,但是冬季仍然是旅游淡季,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对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有所欠缺,冬季旅游的潜能仍未被开发出来。另外,由于资金匮乏,也导致冬季旅游项目建设滞后。另外,由于冬季旅游的特殊性,我州还存在客源比较窄,客源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五)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我州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仍然以单纯观光型产品为主,而且制作不精良,甚至还有些粗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旅游纪念品层面,没有真正将朝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仅仅能满足游客观光的初级需要,不能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

(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虽然高铁已经开通了,但外地游客反映有些高铁站设计不合理,不方便外地游客坐车。特别是出租车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出租车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混乱。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等地出租车不打表计价、乱要价、拒载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形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交线路设置不合理,景点与酒店、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较少。宾馆饭店结构性矛盾突出。节假日,宾馆房价涨幅过大,房间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旅客在我州的二次消费,减少了旅游收入。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应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统领我州的支柱产业,提升全州幸福指数的富民产业。为此,旅游部门应切实担负起对全州旅游产业的统筹规划、规划指导、资源整合、督促协调等方面的职责,及时研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思路、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下大力气解决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全州一盘棋、共同抓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与大交通、大文化、大农林、大养生、大网络相融合,努力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交通相融合。加大海外航线开发力度,加密韩国航线,稳固海参崴、平壤航线,扩大日本大阪航线,培育好航线;

拓展国内航线,增加华中、西南地区航线、航点。围绕高铁金达莱号动车组策划和宣传旅游产品,开发东北地区、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客源市场。二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文化相融合。依托特色文化,推进民俗歌舞、特色饮食、节庆会展等方面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快延吉帽儿山国家恐龙博物馆、小河龙城子山遗迹、敦化渤海文化园、渤海影视城、和龙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汪清满天星水墨小镇等项目建设,提升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珲春防川景区、中国朝民俗园、安图长白山历史文化园等产品吸引力。三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农林相融合。以森林旅游促进林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度假旅游,打造“瑞士小镇”“森林人家”“雪乡雪村”;

重点开发建设敦化老白山景区、雁鸣湖湿地、亚光湖湿地,安图红石石峰景区,和龙仙峰森林公园,汪清兰家森林公园、珲春三道沟等景区。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发敦化雁鸣湖镇,珲春敬信镇、龙井东盛涌镇、安图松江镇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四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养生相融合。强化旅游与体育活动紧密融合。举办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加强与欧洲国家的交流;

利用国家“三亿人上冰雪”政策和冰雪资源优势,加快和龙仙峰滑雪场、安图和平滑雪场和敦化老白山雪村建设;

利用富德足球队开发体育系列旅游产品;

办好和龙马拉松赛,谋划游泳赛,促进“铁人三项”运动。强化旅游与健康养生紧密结合,发展的生态、养生、保健旅游,开发敦化雁鸣湖温泉度假产品,汪清满天星休闲养生产品,龙井天佛指山松茸保健产品,融合人参、鹿茸、林蛙等优质特产,创建中国北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五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网络相融合。加快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产业模式。扩大“旅游年卡”功能,实现多地区间“旅游卡”互联互游。加快建设全州网上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扶持智慧旅游企业融合壮大,发展以网上咨询、预订和支付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

(三)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尽管我州目前的a级景区、景点数量在全国、全省同类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但知名度还偏低,应对照差距,提高站位,开拓视野,按照国际化标准来规划建设现有的知名景区,将其打造成闻名国内、享誉世界的精品景区。鼓励我州旅游企业进行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着力扶持和提升一批优势明显、带动作用显著、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骨干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实力雄厚、机制健全、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龙头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多元投入,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返乡创业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千方百计招大商、选好商,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项目对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我州旅游开发和经营。打造特色化的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游向复合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传统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交通设施。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使旅游者的活动畅通无阻。以现有的交通网络体系为依托,重点建设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专线交通、异地汽车租赁,完善公交、旅游巴士、出租车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市县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优化航线,增加航班,提高机场客运吞吐量。加强火车站、高铁站广场交通秩序管理,合理设置出租车候车区域,实行人车分流,方便游客乘车。出租车管理办法,规范出租车运营管理。完善宾馆饭店服务体系。围绕全州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下大力气提升现有星级酒店、社会宾馆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食宿需求,同时调控节会期间住宿价格,防止短期暴利影响游客来延总量,产生负面效果。完善州、县(市)、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针对当前自驾游显著增加的情况,按照国际标准完善全州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车旅游营地、自驾游停车场建设步伐,吸引自驾车游客到延旅游。

(五)加大旅游开放力度,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开发合作。把握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六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契机,利用好中韩自贸协定,朝鲜建立茂峰国际旅游特区等机遇,搞好跨境旅游项目谋划,推进旅游通道建设,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快珲春市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试验区“两区”创建,推进和龙市国家跨境旅游合作区创建。推进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俄自驾游、图们江水上观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东北亚陆海联运环海邮轮游、图们江出海游项目。

篇四

区委:

新建区地处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1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南矶湿地),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6家,2a景区1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3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

“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20-50分钟车程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xx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xx年人均gdp已达9753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1家,五星级饭店0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业发展大计;

区旅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如投资近5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1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6000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300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4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100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旅游文化演出,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

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作用,改变包、投、办的做法,实现从“主导型”向“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

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篇五

如何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全县工作大局,结合年度工作要点,组织部分副主任、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于4月11日至13日带着任务奔赴和进行观摩学习,随后又于4月18日至19日深入三个山区乡镇、、景区和城区部分在建旅游项目现场,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域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

一、赴外地考察全域旅游工作的几点感受

(一)党政主导是根本

从和近几年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看,“党政主导”,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巨大作用是绝对不可替代的,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xx年以来,县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在实践中丰富提升为“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聚集、全景”,发展思路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与旅游扶贫相关要求高度一致,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这充分说明党政主导,才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所在。

(二)搞好规划是前提

和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后来居上,跟他们注重科学规划、强化规划实施是密不可分的。统筹多项发展规划,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形成有板块、有廊道、有亮点的网状体系,从旅游片区、景区、线路、景点四个层级布局整合旅游产品链,谋划“红色经典,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大旅游片区,确立由9个特色旅游小镇和18个特色村落组成的“九镇十八湾”旅游发展布局。更是以规划为引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该县按照“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建设”的理念,聘请国内顶级规划编制团队编制《全景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突出规划的系统性、衔接性、指导性,实现了旅游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三)良好生态是依托

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既是旅游资源大县,又是生态资源大县,拥有1个国家5a级景区和5个国家4a级景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热线和休闲度假胜地,是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有“中原肺叶”之称,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地处大别山区,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到处是水,满眼皆绿,是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20xx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所有乡镇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这两个县都有山有水,且十分注重城区水系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特别好,他们正是紧紧依托并全力保护这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把有做优,把优做特,把特做大,把大做强,大力宣传造势,发展旅游业,最终才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的。也得益于此,这两个县的县城依山傍水而建,街道宽畅,高楼林立,树木成荫,非常具有现代气息,完全不像是一个县城,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立足特色是生命

充分依托“老子归隐地”和“中国钼都”、“中原肺叶”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开发老君山、重渡沟等风景名胜,并且善于发现和总结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在中国旅游界不可争议地叫响了远近闻名的“模式”。立足旅游资源特色,牢树“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古色添彩”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古色乡村游”三色旅游精品业态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大产业格局,逐渐叫响了“将军故里,红色首府”、“九镇十八湾”等旅游品牌。建在县城边的“大别山干部学院”,是省委组织部重点建设的干部学院,可容纳600余名学员同时开展培训,年培训能力4万人次以上,学员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是一所在河南独具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党性教育基地。这个县的茅屋冲家庭农场,投资3000余万元,流转土地5000余亩,集农业种养殖、特色农家乐餐饮、养生休闲别墅、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是省、市两级示范性家庭农场,非常值得借鉴。

(五)优质项目是支撑

围绕发展旅游新业态,新建了东北虎林园、伏牛山居温泉度假酒店等项目。特别注重引进培育龙头项目,他们引进上海山里人投资10亿元,兴建人文乡村居游综合体;

投资5.9亿元建成大别山露营公园,拥有98间(套)木屋式居住区,46台居住式房车,28台休闲式集装箱房,还有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的大型景观餐厅,成为全省旅游新亮点;

与省文旅司合作,投资30亿元建设文旅特色小镇。同步实施的还有大别山健康小镇等一批新兴的优质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六)深度融合是出路

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融合力,推动“旅游+农业”,打响大别山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建成茅屋冲、绿康源等生态农业综合体10余个,涵盖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俗鉴赏等20多种形式的乡村体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100多种,发展“豫风楚韵”农家乐500余家;

做活“旅游+教育培训”,发挥大别山干部学院引擎作用,累计培训学员12万人次,大别山红色教育旅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亿元;

探索“旅游+体育”,建成全省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拓展“旅游+工业”,依托羚锐现代化生产车间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成功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围绕旅游加农业,开发出了一系列农字号旅游产品,并统一将其提质包装,命名为“印象”,并建立集中展示销售大厅,对促进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创新营销是关键

按照“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将全景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宣传营销,全方位叫响“奇境·自然不同”品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8月1日至20日,该县别出心裁,在全省第一家开展“自驾游,高速全免费”优惠促销活动,20天内共为广大游客免除河南境内高速通行费1200余万元,由县财政和景区按照4:6的比例共同承担,极大地了旅游市场,提升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开拓冬季旅游市场,策划推出了“老家河南,过年”系列活动,实现了全年旅游无淡季的目标。坚持以大别山乡村旅游文化节为主线,组织“百车自驾、千人齐舞、万户踏春”自驾活动,开展踏青节、采荷节、银杏节、枫叶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露营旅游暨首届大别山区域露营大会、“千里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助脱贫”等系列大型宣传活动,构建了“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产品共推、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市场新格局。

(八)全域发力是保障

是秦巴山区扶贫重点县,半数以上贫困村生态资源良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为了发展全域旅游,该县依据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将这些村划分为“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乡味活化村、特产带动村”四种类型,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围绕建设最美县城,实施了“点亮红城”亮化工程,打造十里滨河景观带,优化城区旅游环境;

在乡村,围绕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域“一眼净”的目标,打造了宜居宜游的乡村旅游大环境。目前,是全国县城内拥有a级景区最多、农家宾馆床位数量最多的县。全县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参与旅游发展,其中13个乡镇拥有景区,发展旅游专业村35个,星级宾馆12家,农家宾馆1178家,总接待床位3.5万张。

二、我县全域旅游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西村乡、镇、七贤镇和两个景区及县城部分旅游项目的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我县全域旅游工作发展的良好态势,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好的方面:

(一)景区建设加快。综合旅游度假区、夜游云溪谷、汽车主题营地、帐篷营地等一大批景区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有力地提升了我县的旅游接待档次,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修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民宿高端起步。这是去年以来我县旅游工作的一大突破口、一大新特色和一大新亮点,通过统筹协调各类扶持资金,集中完善民宿重点村的水、电、路,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助推了民宿的健康发展。如投资3300余万元,总长11公里的金云路的建设,畅通了民宿集中山区的渠道,实现了以点带面。目前,已建成的云上的院子、云武堂、半山·云窑、竹韵闲园、云栖雅院、纳里有家客栈等6家民宿项目,投资近3000万元,床位近200张,起步高端,各有特色,完全可以跟先进地区的民宿媲美。

(三)转型初见成效。围绕基础设施、市场营销、产业发展等,谋划实施了16个总投资突破150亿元的转型项目。在体验游、休闲游方面,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举办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如云溪谷夜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匠心独具,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度假游方面,云上的院子、云武堂两个高端民宿度假小镇已运营,投资100亿元的综合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县城建设给力。去年以来,修武人真切地感受到县城的变化。商业服务网络的逐步健全,城区道路的改善提升,城区出口的逐步增加和美化亮化,澍青医专的建成投用,云台古镇的开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启动,运粮河的拓宽改造,高铁站至旅游通道的谋划和批复等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逐步增加了县城的品味,完善了县城的功能,提升了县城的形象,拉近了景城融合的距离,为全域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融合正在发力。通过最近两年的创新实践,我县旅游业跳独脚舞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旅游+的互融互通新局面正在形成。比如,我们积极推进旅游+特色小镇、农业、体育、教育等产业,正在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业态群。同时突出地域文化,打造了云台古镇、当阳峪绞胎瓷小镇等小城镇项目;

研发推广了云台冰菊、水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

举办了“杯”汽车巡回赛、九九登高挑战赛等多项体育旅游赛事活动。

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修武的旅游业能发展到今天,成为河南旅游业的一面旗帜,全国闻名,没有人不会说修武的领导不关心旅游业、不重视旅游业。但是,我们也必须实话实说,尽管我县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目前这种机制依然是低效的,是写在纸上的,没有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简单的上山防火、服务黄金周,不能与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旅游工作划等号。这种热与冷,与我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不浓有很大关系。各乡镇、各部门对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高,相关部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协调配合的机制尚待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我县每年关于旅游建设的投入虽然都在亿元甚至几亿元之上,但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交通基础设施如县城与景区之间、与之间快捷通达的路网尚未实现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咨询服务、旅游标识、协会建设、行业管理、环境秩序等诸多方面严重滞后,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

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同样滞后,存在重大节日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景区家庭宾馆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低,淘汰速度快,拆了建、建了拆,线路、道路、建筑高低错乱,严重影响修武旅游形象。

(三)龙头带动作用欠缺。我县的旅游业是从北部山区开始起步的,炒热了,带富了山里人,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美誉度。从目前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看,除了三个山区乡镇,县城和平原乡镇几乎还处在停顿状态或刚起步阶段。这种“北热南冷”的现象,说明我们这些年只关注了的开发建设,而对其“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却关注的很少,以致于我们一些干部关于发展旅游的概念,还只局限于景区景点,没有认真研究如何深层次地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关联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四)旅游人才严重匮乏。我县目前有旅行社32家,只有初级导游231人,而没有一个中高级导游。从县旅游委只有13名在编在岗人员(包括二级机构共有编制27个,现有9人未在旅游委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更是与一个旅游大县的称号不相符。景区近年来管理人才接连流失,给全局工作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全县来看,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策划营销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文化层次低,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导游更是无从谈起。

(五)文化旅游没有破题。我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胜果寺塔、孝女塔、当阳峪绞胎瓷遗址、汉献帝禅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商冢、浊鹿城遗址、海蟾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余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2358件。然而时至今日,我县的文化旅游仍然可以说是白纸一张,与山水游的热度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有名人没抓住,有遗迹没开发,有资源没挖掘,有景点没人气,有线路没规划,有宣传没效果。

(六)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据统计,目前我县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2家,品种达190多个。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在这些所谓的旅游产品中,除了五里源的松花蛋,能真正叫得出口、叫得响的,还有多少?即使还有当阳峪绞胎瓷、云台冰菊,又能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规模,没有气候,更没有效益。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多一些政策引导,多一些高人指点,多一些资金扶持,让旅游住宿、购物、娱乐、餐饮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尽快兴盛起来,让“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配置尽快均衡起来。

(七)全域旅游局面冷清。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只热在,热在门票收入上,产业融合度不高,创新发展不够,融合发展上仍处于爬坡过坎和打基础阶段,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缺乏,有效供给远远不足。我们如果能像那样,把全县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每个乡镇当成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每个村庄当成一个小品来设计,那么,我县“全域旅游,全新形象”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全域旅游工作就一定能享誉全国。

三、加快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营造全域旅游浓厚氛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思维、新理念来引领全域旅游工作。全县上下要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旅游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旅游由部门行为向统筹转变。我们要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全域旅游工作,不能一年连一次旅游工作大会都不召开,不能因此造成思想意识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我们还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充分发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工作中来,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县旅游委的作用,举全县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各乡镇应该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主导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促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和经营旅游景区,激活旅游企业发展动力。

(三)加快全域旅游顶层设计。着眼全域旅游,结合旅游总规、修规及各行业专项规划,依托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制定一个符合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实际的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和前景进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景城融合”,结合“乡村振兴”,突出自然山水、民俗风情、厚重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城市建设、新型工业、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修武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要根据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细化制定乡镇的实施规划和部门的行业规划,依照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让大家知道今年要干些什么,干成什么样子,干到什么程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序推进。不能胸无蓝图、胸无大局,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要把修武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做好顶层设计。要加快产业布局,以点带面、以线连片、一体发展,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快“景城融合”建设步伐。要通过建设完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诸如“一场一路xxx”、云台古镇、运粮河综合改造项目等,尽快使县城热闹起来,繁荣起来,有效解决与县城两张皮、冷热不均的问题。要加快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志牌、旅游导览图等基础设施。要在高速路、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及重点景区、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电子屏等信息平台,有意识地推介修武县城,吸引游客到城区来观光旅游,加快“景城融合”步伐。

(五)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速度。要继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优惠政策,采取合资、独资、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重点引进实力较强且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要进一步拓宽渠道,破解全域旅游资金难题。建立旅游投平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采取ppp等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等方式扩大规模。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

(六)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力度。这是我县旅游工作中的一个短板,也是发展全域旅游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一个问题。要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借助现代声光影技术,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演艺类节目,开发体验类旅游项目,让沉默寡言的历史文化资源变为能说会道的旅游发展优势,让美轮美奂的绿水青山变为光芒四射的金山银山。景区要加快百家岩景点建设步伐,城区要加快云台古镇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开景。各乡镇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动脑筋,有所作为,全面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为全域旅游真正补上文化游这一课。

(七)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景区要坚决克服“老大思想”,彻底摒弃“老大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走出去,学他人之长开阔眼界,补自己之短健康发展。为此,县级层面要借鉴海南省“百万人才进海南”的做法,不惜血本,大胆制定既能引得进又能留得住高端旅游人才的政策,重点服务我县的旅游发展。景区层面和相关单位,要想方设法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要充分借助和发挥云台旅游学院及各职业技术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训,不断充实旅游专业人才库。同时,要解放思想,高远站位,像七贤镇制定ip化全域旅游营销策划思路那样,在全县的大旅游营销上借脑借智,出奇制胜。要充分发挥旅游专业人才的作用,通过现代媒体、外出推介、举办活动等有效手段,使游客人数和旅游效益直线上升。

(八)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步伐。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狭义上的旅游产品,是指那些富有地方特色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纪念品和消费品。要积极引进旅游特色纪念品生产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尽快扭转我县旅游产品匮乏、形不成产业的被动局面。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和扶持资金,并在包装设计、生产加工、地域标识、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给予指导和服务,使修武的旅游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产业,形成优势。

(九)加大旅游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拓展旅游空间,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原养生地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文化,+农业,+康养,+体育等等。要通过旅游+,不断加大旅游与其他行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篇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深入推进《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市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现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类型多样、组合性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性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互并存。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20个,其中4a级景区5个,丹霞旅游区(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3个4a级景区捆绑)正申报争创5a级景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等国家级、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资源全域分布、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组合良好的国家级生态市和中国长寿之乡。境内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文物点214个,有汉晋歌舞俑、陶房、古籍、宋代石刻等若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个,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村落、街区和建筑。市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以“四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大同古镇、丙安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河为代表的盐运文化、以民族村、高竹村苗寨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及璀璨的竹文化、佛教文化、丹霞文化等等,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奠定了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截止目前,全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竹漂、游式武术、船工号子、晒醋技艺等4项;

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竹木编织雕刻技艺等4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灯、莲枪、单碗、山歌等14项。

(二)文化旅游发展取得实效

旅游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密切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全域旅游、大健康旅游新要求,坚持“高端引领、产城结合、综合配套、业态创新”,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集聚和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x”和“互联网+”等新模式,通过产业延伸和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主题文化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发展住宿接待、特色餐饮、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商品、电子商务、旅游房地产等旅游综合服务业和配套产业,努力构建以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旅游综合服务和休闲健康养生为支撑、其他配套产业为辅助的特色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xx年,市共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71.38%,实现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0.04%。在文化产业统计中,市涉旅企业纳入文化产业统计共24家,其中,行政单位1家,企业2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亿元。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举措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绿色经济”

1.始终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旅游在发展中以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四渡精神为主基调,通过打造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用活红色资源,凝聚发展动力,着力铺就一条“红绿”交相辉映的发展之路。打造了黄陂洞战斗遗址、四渡红军烈士陵园、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三个景点均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遵义—仁怀——习水旅游线路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之一,丙安古镇更是成为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同时围绕红色文化主题还多次开展“百万雄师渡·千名滇军亿长征”等万人游主题营销活动。

2.始终坚持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丹霞遗产地极具科考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适合观光游、科普游、科考探险等各种旅游消费群体。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市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局,强化对自然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并建立了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多渠道向游客普及丹霞地形地貌相关知识,打响了“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游”的品牌,丹霞旅游区目前正在申报争创5a级景区。

3.始终坚持延伸发展体育文化。在旅游产品建设上非常注重运动体验产品的注入,全力打造“中国户外运动基地”。不仅在景区内建设了漂流、旱滑道、水滑道、滑草、低空滑翔、9d影院、房车露营、四渡红色vr体验、模拟飞行等时尚的体验运动项目,全长160公里的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和三十里河滨大道的建设更成为国内外运动爱好者的运动热点。近年来,旅游局举办了4届“穿越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和2届“四渡”冬泳抢渡赛,良好的竞技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21省60多个城市的1000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自行车爬坡赛,川、黔、渝、滇等省市1300余名冬泳爱好者参加冬泳强渡赛。20xx年,遵义旅发委主办了国际商学院精英挑战赛、红牛国际顶级极限挑战赛、河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河铁人三项赛等专业赛事。

4.始终坚持创新开发本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既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长街宴、年猪节、美食节、采笋季、踩山节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节,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中突出地域文化、生态文化。依托竹、家禽、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生态资源,衍生开发竹加工、特色食(药)品加工等工艺品、纪念品和绿色食品,促进绿色生态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竹根雕、竹编等40余种民俗工艺品,自主研发竹纤维纺织、竹塑复合型材等10个系列30多种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美食文化,研发了国宝菜系、丹霞菜系、红军菜系、瀑布菜系等长寿美食菜系,膳食养生食品成为长寿的秘诀。

5.始终坚持宣传推广创意文化。旅游在宣传推广中,依托旅游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化开发,凸显旅游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态。景区成为全国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电视剧《西游记》外景拍摄地,浙江卫视《西游奇遇记》、四川卫视《两天一夜》综艺节目外景拍摄地;

成功举办了中法狂欢节,与法国圣梅达尔市和蒙特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并签订了《法国市场开发战略协议》;

举办了第31届20xx全球城市旅游小姐世界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和20xx年国际山地音乐节。创意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知名度。

(二)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旅行社规模逐步壮大。全市现注册有法人资质旅行社8家,外地旅行社在我市设立的服务分社1家,各类专职导游人员(讲解员)200余名。20xx年1-6月份年接待游客3.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63.28余万元。

2、住宿业实现几何增长。全市现有各类住宿设施628家、床位28000张,是20xx年的6倍。截止目前为止,共有24家旅游住宿企业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20xx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020.43万,20xx年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575万。

3、餐饮业保持传统地位。全市共有餐饮单位2285家,其中城区1527家,乡镇758家,其中20xx有54家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20xx年有45家餐饮企业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0.91亿元。

4、旅游商品业方兴未艾。全市旅游商品企业约40余家,以红、黔老翁晒醋、信天石斛等为代表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其中已有5家企业营业额超千万元。拥有大型旅游商品销售企业5家,商品销售网点及门市近100家。根据贵州省旅游统计系统统计,20xx年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达15亿元。

5、旅游娱乐业百花齐放。20xx年全市现有文化类企业166家,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其中,文化企业法人18家,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148家,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文化旅游政策和人才

文化旅游发展政策配套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专业人才奇缺,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缺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市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挥和创新不够,一些中小景区文化主体不鲜明,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参与、感受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未能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本地的红色文化、盐运文化、生态文化未有效植入核心景区中,旅游互动体验项目中,而原有文旅项目体量小,内容缺乏有效展陈载体,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技术运用欠缺,如博物馆等项目展示方式单一,人文历史挖掘深度不够。

(二)缺乏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开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核心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根基。目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卓有成效的城市,都成功打造了各自的核心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类的核心吸引物,深圳有东部华侨城,桂林有《印象刘三姐》等。总体上看,市文化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很多,但缺少文化与旅游成功对接的核心吸引物。

(三)文旅融合产业链条偏短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目前更多表现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在旅游其它要素如吃、住、购、娱等环节融合不够。如地方特色风味餐饮开发不够,缺少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剧院式餐厅,酒店文化氛围不够,缺少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缺少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高档次、小规模演出场所。

(四)文旅项目投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市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来自于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渠道单一,而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

四、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xx年2月,国家土部、住建部、等7部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针对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化投资结构,在旅游领域重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集中打造新景区,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将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寻求发展潜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机制培养人才

一是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导,成立领导机构,整合宣传、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职能,建立协作配合长效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二是创新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文化旅游内涵。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行业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整体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

(二)全力打造文旅精品

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

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丰富与完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通过从历史经典、风土人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图片、相关设施等,建成博物馆、纪念馆,将物质形态转变为旅游文化产品;

通过搜集、整理、复原、保护历史文物、遗迹遗址,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

(三)不断丰富文化载体

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策划节庆活动,给游客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记忆;

通过大型的综合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现具有民族或区域特色的音乐、舞蹈、民间技艺、民族艺术等旅游文化资源;

通过组织、安排游客参与旅游娱乐活动,让他们体验区域的民俗风情,扩大旅游文化影响力;

运用科技手段、网络、电视、手机等宣传平台,再现立体化、生动化的旅游文化;

运用情景再现等动态形式,灵活展现旅游文化;

通过积极参与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做大做实旅游文化品牌。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红色旅游景区,要积极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四)大力发展文旅商品

拓展和延伸文化产品的纪念意义、审美功能、收藏价值,递次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产品,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设立销售机构,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要广设网点,不但要在景点内设立专门的购物商店,开设网上商店,还要在车站、大型酒店和城市的中心购物区设立销售网络。

(五)保护开发文旅产品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六)抓好文旅设施建设

发挥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重点旅游项目的贴息与补助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为目标,加快干线、景区公路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游客景区可进入性,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交通服务。以文化元素为支撑,突出地域标识标志,建好沿线节点景观,打造旅游景观长廊。加快景区步游道、停车场、供电供水、通讯、厕所的修建和城市旅游客运中心建设,构建完整的旅游体系。

(七)创新文旅营销模式

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除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融媒体进行常规宣传,力争打造1-2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做活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适时邀请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诗人到采风、笔会,将颂扬美好河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编制成文化旅游产品手册和书籍,让各种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与景区景点充分结合起来,向游客展示深厚的文化魅力。

(八)规范文旅市场秩序

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

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

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调研报告精选 篇三

1、农民致富难。没有获得系统性政策信息的平台,相当一部分村民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特长,缺乏适用的农业生产及养殖业科学技术,只是靠祖祖辈辈的生产经验,或是因为不懂政策,不清楚农业发展方向、不懂市场需求,不能从政策中抓机遇,只能是望富兴叹,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众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是虽然考察了前景广阔的项目,但资金缺口较大,不知道该往何单位争取项目资金,甚至不知道投资的项目还有资金扶持,导致项目发展缓慢或半途而废,不仅没有致富反而欠下累累外债。

2、部分农户因病致穷,生活困难。全村共有五保3户,低保38户。因病致贫的特困户2户,虽然农民享受到了“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医疗救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看病治病的负担,但遇到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症病患,不仅能耗去多年的积蓄,还会欠下累累外债,这样就会造成正常的家庭逐步贫困,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的残疾人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3、政策性信息掌握不深不透,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一是土地流转速度慢,主要原因是农户惜地心理和纯农户思想观念保守,导致特色农业规模不大,土地经济效益提升不明显;二是现有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辐射带动效应差,产业化农业发展缓慢。

4、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没有村集体企业作为支撑,直接导致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不高,文化娱乐设施单一。

调研报告精选 篇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调研报告精选 篇五

转变安于现状观念 增强改革创新意识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工业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环境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面对新农村建设,环境的保护该如何有效推进,立足州实际,作以下理性思考。

一、环境现状,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切入点

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目前仍有15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还历史欠账,为新农村建设扫平障碍。

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一是突出治理工业污染源,确保环境功能区的有效恢复。一方面以锰、钒、铅、锌等矿石生产加工业为治理重点,采取“严格环境执法、督促防污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指导、推行清洁生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达标排放”等措施,实现境域主要河流水功能的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力争3至5年时间,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依法关闭耗能高、污染重的小浮选、小冶炼、小化工等“十九小”企业,从严查处和打击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遏制工业污染反弹,全面恢复水功能区。二是突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环境的优化整洁。农村面源污染又是当前农村的又一重要污染源,使农民健康面临威胁。全州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相当于工业企业排放废水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的59%;农业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直线型增加,仍有83.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高氟、高砷、高污染水。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高规格规划为切入点,筑环保平台,严防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

一是在规划力度上求“实”。党委、要将新农村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g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改变过去只有“gdp”增长绩效,没有环境污染、资源耗损惩罚的格局。在明确权利时要将责任捆绑其中,特别是对、部门及环保主管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职责要具体、明了、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出现“文字游戏”和模棱两可的“模糊职责”,“尽职”与“渎职”的奖罚,要有据可查。将污染治理作为考核一级党委、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指标一并考核,作为干部调动、升迁的条件之一。在计算“g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g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既结合州实情,又与新农村要求相符。其次是操作涵盖面要广。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再次,涉及面要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规划时,必须围绕环保这根主线,根据当地资源、环境进行综合,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曾遇见的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合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三是在规划实施中求“真”。首先,规划思路不虚。在确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中,立足生态州建设实际,对技术能力范围内的资源,按有序开发原则,实行优先开发利用,对技术能力不及、资金严重不足、设计规模不大而又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或不予开发,严防资源的流失。其次,履行规划不软。对已实施的规划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律法规 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和违法违规项目;对新上工业企业,认真把好“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三)以加大环保投入为切入点,壮环保事业,增强新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据专家推算,只有当社会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1.5%到2%的时候,环境修复能力才能大于环境破坏速度。而州的社会环保总投入不到同期gdp的0.1%,低湖南省0.6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4到0.97个百分点。加大环保投入是环保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切入点。在众多投入中,财政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本投入最能起到导向作用,能起到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为此,必须对环保投资采取倾斜政策,扶持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环保型“绿色企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加大“乡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乡村风景林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设施、乡村保洁”等项目的投资。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起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做到“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使违法成本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动投入污染治理。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逐步替代、淘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激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原动力

(一)以技术为纽带,将工业调精。

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扩大生产规模,减小污染源的再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既发展生产,又确保整洁”的一大举措。调整工业结构,首先对现有工业企业规模进行调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规模准入标准,坚决取缔、关闭“作坊式”的小规模企业,让大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调整工业企业数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环保投入,减轻环境压力。托依矿产品资源优势,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与资源匹配的企业体系,引导和推进优势产业和规模产业集聚,使企业数量由多到少,企业实力由弱变强,实现企业数量的整合,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工业调“活”。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壮大老爹、亿事达、武陵牧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生物药业作为新型环保工业的新亮点来抓,建立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矿产业,要注重对伴生矿的回收利用,减少废渣排放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二)以基地为链条,将农业调优。

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xx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xx年至20xx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xx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村、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一要改变当前原始耗能方式。采取以“点”带“面”,在养殖大户和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大力发展节煤灶、沼气池。这一点已在州得到实施,并取得了突出实效。为与新农村建设尽快接轨,必须加大点到面的普及力度,力争5年到20xx年时间,沼气能在州农村基本普及,使“伐木做饭、烧炭取暖”的原始耗能方式不复存在。同时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资源为优势,将旅游业调大。

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我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三、推行循环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后发力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内部循环坚持实施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环保配套污染设施的投入和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高新技术融合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之中,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水—气—渣”的有效循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废”循环利用,为“面”上的循环提供基础,给实现新农村经济、环境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首先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跨越是农业圈循环的起点。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果、药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次是按照退、改、调搞好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退人还山、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空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

调研报告精选 篇六

近年来,石油企业进行了以引入人力资源市场价位理念为核心的基本工资制度改革,打破了基本工资制度高度统一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了适用于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人员、突出岗位技能要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提高了整体工资水平,保障了人人增资,对激发职工劳动热情、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基本工资制度的特点

(一)突破统一格局,实行多种形式同时并存

新型基本工资制度打破了传统的高度统一的单一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模式,转变为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人员分别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年薪制以及协议工资制四种不同的工资制度,体现了“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实事求是地区分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操作服务岗位职工劳动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不同类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参照市场价位,实现工资分配市场化

新型工资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工资水平与市场劳动力价格接轨,从而使石油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融于人力资源市场均衡价格之中,成为市场均衡价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工资分配的市场化,体现了企业内部、外部、职工个人三方面的公平性,同时,也有助于多维人力资源市场均衡的形成,利于石油企业从社会大市场中获取必需的劳动力和优秀人才。

(三)突出岗位要素,拉开分配档次

新型基本工资制度严格按岗位划分等级,以劳动技能或岗位工作年限确定档次,突出了岗位、技能要素,体现了岗位劳动价值,其对应的岗位(岗技)工资单元,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工资标准体系中占绝大份额,所占比重最高,达58%。同时,相邻岗等之间的工资标准,根据劳动复杂程度、责任大小等情况,合理安排不等的工资差异,最低仅30元,最高达545元,较大幅度地拉开了分配档次,这样,有利于激发责任重、贡献大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四)工资结构简化,单元功能明晰,操作方便易行

现行基本工资制度对原有工资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取舍、调整,并严格界定其功能,仅设置了岗位工资、津补贴、奖金三个工资单元,较原制度减少了40%。同时,对原有津补贴的项目实行了清理、归并,项目数量也有所减少。工资结构的简化,单元功能的明晰,工资项目数量的减少,达到了业务人员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目的。

二、新型基本工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后的新型基本工资制度既以接轨劳动力市场价位为核心,调整了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人员的工资关系,又实现了人人增资的目标,因而较大程度上调动了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高职务、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人员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在工改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因而工作热情普遍高涨。但由于工资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原有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一)整体工资水平偏低,与石油职工的劳动付出不尽匹配,与市场劳动力价位存在差距,对职工尤其是新工无明显吸引力。

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后,职工月基本工资约xx元,与劳动力市场价格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与石油职工野外作业、条件艰苦、再就业能力极弱、年老无退路的特点不相适应,而且与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匹配,还与其他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不平衡。

钻井队的新增职工人月均工资约1200元,与市场劳动力价位差距较大,对新生劳动力不具有吸引力,新聘用的大中专生到报到后不久就离职的现象,年年发生。

(二)三个工资系列之间的工资差异较大,引起一定的内部矛盾。

一是工改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增资水平普遍高于操作服务系列职工的增资水平,操作服务系列职工意见较大。

二是前线职工认为,新的基本工资制度使机关干部增资多,前线反而增资少,这样,前线与后勤职工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因此,在前线工作没有奔头,还不如下到后勤工作。

三是从一线调至后勤的一般操作岗位人员,尤其是套改后调动的,由于不能执行13-16档标准(仅限技师、高级技师使用),降低工资太多(多数职工比工改前还低),因而很有意见,认为现行新型工资制度对他们没有优惠,不如旧制度好,对新制度产生不认同感。

(三)以岗定薪原则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岗技工资依然是原等级工资的再生品,工作年限依旧是操作岗位职工工资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以岗定薪原则仅仅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得以实现,而操作服务岗位则没有严格按岗位确定工资,这本身就是矛盾的,自然形成了较大的横向不平衡性。

操作服务岗位职工的工资收入始终没有摆脱工作年限是决定性因素这一束缚,从而使原有的不合理的工资关系、工资因素仍然沿袭,关键岗位与辅助岗位、主要岗位与次要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异,要么依然倒挂,要么没有达到令职工感到满意的效果。

(四)积累劳动贡献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造成一定的平台矛盾。

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龄津贴提高的幅度太小,不足以弥补积累劳动贡献的差别。二是对待积累劳动的政策不统一:对操作服务系列人员,承认积累劳动,而对管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则一盘否定。从而使管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原获得的奖励晋级、野外年限浮动工资固定部分实质上被统统取消。对此,部分老同志极为不满。

(五)个别政策规定不合理,引起部分职工心理不平衡。

一是部分原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之和相等的基层操作岗位职工,居于高岗位的,其工改后的新标准反而比低岗位职工低,这明显不合理,职工想不通。二是部分职工从高岗序岗位变动到低岗序岗位后,其新套入的工资标准反而比同期参加工作但一直在低岗序岗位工作的职工低,这也明显不合理,尤其是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职工,很有意见,认为到高岗位工作后反而吃亏,负面效应较大。

三、对策

(一)遵循劳动力市场价格规律,合理定位石油职工尤其是野外作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根据西方劳动经济学的观点,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是多维人力资源市场均衡时的价格,而多维人力资源市场均衡价格是一组而非一个价格。石油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价格只是多维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石油职工劳动条件、劳动环境的特殊性是其他许多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其劳动力价格高于其他行业是必然的,也是实现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所必需的。

据有关权威资料介绍: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人们就不愿从事采掘业等艰苦行业工作。为此,必须首先对石油职工的劳动进行正确评价,这是合理定位石油职工工资水平的前提,也是使石油企业持续获得必要劳动力尤其是优秀人才的基础。当前,石油职工的工资水平应至少定位在其他行业的150%左右,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差距。

工资报酬是劳动者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合理定位石油职工工资水平,有利于引导劳动力流向石油企业尤其是流向野外骨干队伍,有利于增强职工劳动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有利于消除职工的不公平感,避免出现职工出工不出力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现象。

(二)全面实施以岗定薪原则,将岗位、技能要素置于决定职工工资收入的绝对地位。

重点是将操作、服务岗位职工的基本工资制度,也与机关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职工一样,按岗位确定,真正突出岗位、技能要素,使职工的工资标准与职工原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情况脱钩,合理拉开关键岗位与辅助岗位、主要岗位与次要岗位、高岗位与低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异,提高职工对关键岗位、主要岗位、高岗位的向心力。

(三)科学评价不同类型岗位的劳动差别,选准等价劳动岗位,合理处理不同类型岗位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操作服务岗位进行科学测评、,找出三者之间的等价劳动岗位,从而合理确定三个工资系列岗位之间的制衡关系,避免内部矛盾的发生。

三大工资系列岗位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为:主办与助工、钻工(10岗序)相对等价;助理主办与技术员、钻井队一般管理人员(8岗序)相对等价。在此基础上,根据相邻岗位的劳动差别,合理确定各岗位的岗位(岗技)工资标准。

(四)适度加大对积累劳动贡献的补偿力度,形成完备的工资增长机制。

职工的积累劳动贡献,应当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要给予适当的补偿,使年轻职工与年老职工、管理岗位职工与操作岗位职工等不同类型职工都具有合理的增资渠道和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适度加大对积累劳动贡献的补偿力度:

一是适当提高工龄津贴标准,合理处理新老职工的工资关系,标准可提高为8元/年或10元/年。二是为体现对野外一线老职工的关心,弥补其在野外工作的积累贡献,促进其安心野外工作,对原执行了野外年限浮动工资制度的老职工,若调至后勤单位,在就近低套时,可套入到13-16档号档标准,但最高不得超过现同岗位、同期参加工作职工的最高标准。

(3)将职工原岗位技能工资制度中的奖励性工资部分(如奖励晋级等)对接到新制度中,设置积累贡献工资加以保留。

(五)调整改进部分运行规定。

1.对同工种范围内的不同岗序的基层操作岗位职工,若原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之和相等,但套改后高岗位的工资标准反而比低岗位低的,则在岗技工资动态运行中允许向上高靠一档。这样,既可稳定高岗位职工,又可实现此类职工以后回到低岗位时工资标准可以与同期参加工作但一直在低岗位工作的职工保持一致(而现行规定则至少低一档),避免发生内部矛盾。

2.对现行操作岗位人员“从高岗序岗位变动到低岗序岗位”的动态运行规定作如下调整:以原岗技工资额就近就低套入新任岗位的岗技工资标准,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参加工作职工的最高档次。由此从根本上避免“高岗位职工变动到低岗位后的工资标准反而比同期参加工作但一直在低岗序岗位工作的职工低”这一不合理现象产生。

如何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是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难题。我们是一个改制不彻底的企业,人员的身份没有置换,由于管理不畅,因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决定从今年起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职工收入的组成(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效益工资+加班工资)。

一、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合理 。我是从国营企业转换过来的,目前的工资结构虽然通过几年的变通,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计划工资,在人与工种,工种与工资的定位还没有真正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在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付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

第二、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能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我是由几个单位合并而成的,现在企业的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老人不得走,新人不能进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出现人才不肯来和留不住的现象,这就使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由于改革没有到位,人员的身份没有置换,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所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改制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在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何进行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企业在拥有充分的内部分配自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即岗位等级工资制。在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如实行岗位等级工资的,还需确定每类岗位内部各等级的工资系数),做到以岗定薪。以岗位测评为依据,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的工资水平。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企业对那些市场上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合适人才来源的,就确定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而那些市场上对某种岗位人员需求少于合适人才来源的,就确定相对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对那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就确定大大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保护工资”。这样,使企业职工收入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相同层次的职工收入水平相适应。岗位工资标准的确定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第二,实行保留工资。在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中。为照顾老职工,我们实行老职工老办法,新职工新办法。将每个人原来的技能工资加原来的岗位工资再减去现在的新岗位工资后超过部分的工资都实行永久性保留。对新进职工就按照新岗位工资标准执行。

第三,企业实行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是根据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限,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它是用来体现企业职工逐年积累的劳动贡献的一种工资形式。它有助于鼓励职工长期在本企业工作并多做贡献,同时,又可以适当调节新老职工的工资关系。一般来说,增加年功工资,主要决定于职工工龄的增长,同时还应决定于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大小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工资单元的作用。我目前实行一年工龄十元钱一个月的标准,占全部工资总额的3%。工龄工资不参与绩效考核。

第四,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奖金)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实际完成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效益工资发挥着激励职工努力实干,多做贡献的作用。效益工资没有固定的工资标准,它一般采取奖金或计件工资的形式,全额浮动,对职工个人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形式。

第五,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是为了补和保障职工在完成生产任务中亨有的休息休假权利,保证职工加班加点应得的工资报酬。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工会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和制度,是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机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通行做法。

工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于弱势和低收入群体,在和谐成为本质的21世纪,在把广大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民生”的现时代,合理解决工资问题,保证生活底层劳动者合法权益,体现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工资集体协商也是新世纪推动法制建设的有效机制。

为了掌握晋城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执行程度,我们分别对泽州、沁水、陵川、高平四个县、市的36家餐饮业履行工资协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整体情况作一整理。

调研报告精选 篇七

80后人群收看电视时间显著下降的调研? 第13届上海电视节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群正在成为中国媒介消费的主力,但“80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上海电视节“国际新媒体产业”上介绍说,我国正处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趋向融合的时期。手机电视、iptv、网络宽频和高清电视等“下一代媒体”的优势正在显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下一代受众”已经形成规模,即出生于1980年后的年轻人群。

张大钟说,“80后”正在成为媒介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熟悉和掌握互联网,身处日益丰富的媒介环境中,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各类新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满足视听娱乐需求。此外,在消费方式上,“80后”们也具有鲜明特点,更加张扬自我个性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日益呈现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超过45岁。而“80后”一族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每周少于18个小时。

作为第13届上海电视节主体活动之一,第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产业于1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据悉,这次由上海文广主办的吸引了时代华纳、英特尔、微软、迪斯尼、尼尔森、摩根斯坦利等知名跨国的高层管理人与会,将纵论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调研报告精选 篇八

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课题调研材料

按照地委组织部关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课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组电明字【20xx】169号),我乡党委高度重视,及时结合本乡实际,认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1、农村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及典型做法。

为了进一步使“创先争优”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把此项活动开展为一项惠及群众的惠民工程,我乡结合县委和组织部的要求认真制定活动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确保活动内容创新、特色突出、扎实有效。主要突出了:一是乡党委建立了全乡党员信息平台,定期将开展活动和各党支部好的经验做法及时的以信息的形式宣传给全乡党员干部,达到了好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广的作用,也使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是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各自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着力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上取得实效,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科学发展上求的新的突破。

三是每个党支部结合各自全年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创先”和“争优”,使其活动不走过场,不搞。

四是各党支部建立健全了活动档案,确保做到活动开展书面上有记载,行动上有法度。

五是注重总结和提升工作。

活动每开展一定时期都要做好总结提升工作,大力宣传好的做法,改进不足,落实整改,使其活动不断得到提升。

2、配备乡镇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

乡镇党委、班子中,本乡镇干部和交流干部目前比例情况,应各占多少比例为宜。目前乡镇干事担任党委委员情况。干事、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进乡镇党委班子应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着力选好配强党政正职,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要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注意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建议县委组织部门定期对偏远乡镇和郊区乡镇、县直各单位人员进行互调,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干事、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进乡镇党委班子

应具备: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等条件,对近年来获得过市级以上(含市级)荣誉奖励,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的,要优先考虑。

3、改进和完善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

如何改善乡镇党代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如何扩大党代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如何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如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喀尔赛乡全乡党代表比例为12%,现有党代表总数为98人,其中乡镇科级干部12人,乡镇内设机构及站所学校负责人10人,村委会负责人32人,乡镇机关站所学校干部职工24人,农牧民党员20人。

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党的各级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和自治区的实施办法,确保党代表正确履行权利和义务。改善党代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建立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度。建立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具体制度和办法。建立党代表联络机构,为党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完善党代会选举的候选人推荐提名制度,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

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要大力发展党内,切实保障党员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从而逐步做到将提名权从少数人手里转移到多数人手里,逐步使党员主体成为党内候选人提名的主要参与力量及主要监督力量。具体来讲,是要按照有利于发展党内的基本价值取向,着力从制度上对现行的候选人提名方式进行改革,努力使传统的单一的组织提名(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提名)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提名格局。

4、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以及重要岗位的工作力量。

在重点乡镇增设一名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政法维稳工作,目前配备专抓政法副书记的情况和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村任职的做法。对自治区选派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乡镇工作的结构是否需要调整(目前为700:450)。

乡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是基层维稳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负责人,基层政法书记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片区的社会稳定,最近

几年不论是从还是自治区、地区、县都将稳定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为此配强基层专职政法书记是确保和谐稳定的必然条件。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退伍军人到基层村任职,可以极大程度引进新的工作、管理等经验,改善文化和基层组织结构。目前,我乡到村任职的退伍军人1名(艾尔肯),现任库木西库勒村支部书记。

5、自治区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xxxx大专院校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留疆退役军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等人员中考录公务员,有何意见建议。

个别地方编制严重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建议:对一些基层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要酌情给予降低标准或享受特殊照顾。

6、重点边远乡镇干部轮岗、轮训、轮休不走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各地采取的解决办法和典型做法,需要自治区层面解决的问题。

我乡行政编制数为60人,事业编制数为2人。目前干部有34人,缺编26人,工人现有43人,超编41人。

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是各乡镇均没有按照“4211”工作机制落实编制。

二是县直各单位抽调人员比较多,虽然乡镇干部人数不少,但在位上班人员较少,大多数有工作能力的均被借调到县直各部门工作。

三是乡镇干部文化素质能力弱,不能较好的完成业务工作。

建 议:

一是建议县委组织部门按要求落实编制,逐步完善“4211”工作机制相关运行办法。

二是建议县委组织部门协调解决借调人员让其归位。

三是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完善干部考核奖励机制,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7、近郊乡超员、边远乡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重点边远乡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实际情况,个别地方边远乡年轻干部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目前在强化重点边远乡干部力量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何意见建议。

建 议:实行定岗制和定期交流制度。对在边远乡镇和郊区乡镇的领导干部定期相互进行交流。建议对领导干部3—5年至少交流一次,确保领导干部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8、如何强化措施,采取选派机关干部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一是要有专职的演出队伍。

二是要有经费保障。三是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演出目前不切合乡镇工作实际,主要原因是当前乡镇任务繁多,编制空缺,借调到县直单位工作的人员较多,就目前的情况有时都无法保证乡镇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9、根据、民族、宗教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工作力量,把乡村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状况作为考核农牧区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以及在加强、民族、宗教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有何具体意见建议。

、宗教干部及宗教人士工资待遇情况:除个人工资外,干部每月岗位补贴180元,工人岗位补贴170元;三老人员每月发放补助200元。

建议:县委相关部门完善考核制度,但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 ,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10、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情况。

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进展情况,今年11月能否全面完工;三地州边远艰苦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是否有降低标准或超标准建设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做法。

基层建设工程是造福干部、提高干部工作条件的一项民生工程,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到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周转房项目的建设工作,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第一批干部周转房已投入使用。

11、对改善乡镇干部教育、住房、医疗等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意见建议。

建议县委部门要加大对教育、住房、医疗工作的监管力度,适度进行宏观调控,重点要结合全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抓好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工作。

喀尔赛乡委员会

二〇xx年七月二十日

调研报告精选 篇九

农业大镇 创特色农业

广陈镇位于平湖市的东北部,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长三角开放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1999年机构进行精简,新广陈镇由原来的广陈和前港合并成立,合并后面积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

广陈镇历来是我市的农业大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农业产业比重大。

广陈镇拥有从农人员万,耕地万亩。xx年广陈镇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占整个广陈经济总值的 %,同比增长%,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快。

广陈镇近年来发展了以桤木、香樟、兰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业,总面积达xx亩;以番茄、黄瓜、茄子、葡萄、李树为主的蔬菜水果业,常年蔬菜面积3860亩,果树708亩;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太湖白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面积达4000多亩;此外还有蘑菇面积31万平方尺,红菱1000亩。

三是工业发展相对弱。

广陈镇的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营针织、服装为主,由于起步晚,行业经营分散等原因,除了悦莱春毛衫制衣有限、春竹毛衫时装有限等少数大规模企业外,其他的规模都普遍小,而且总体数量少,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外出比例相对比较高。

四是发展种养业优势明显。

在广成镇现有各类种养业规模大户400多户,主要经营蔬菜、水产、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种养业的收入一向是广陈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收入颇丰。xx年广陈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918元,而其中光养殖业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个农业收入中达到了40%以上。

近年来,广陈镇乘借“三农”东风,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两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双低油菜、水产、畜牧等为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有悦莱春、高新、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5000亩;一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345亩;水产养殖面积4035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 2800 亩;规模猪场43个,规模禽场61个;四个无公害稻米、无公害水产、双低油菜、生猪繁殖基地正在申报立项中。总结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扶持,思路创新,加大投入。

广陈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产业。为了更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规划布局,镇了《广陈镇关于xx年扶持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优惠文件,对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业进行补助,对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广陈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规划了悦莱春、高新、等三个现代化示范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农田多亩,农业累计投入资金达3800万元。

二是做好“新三资”文章,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及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

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三资800多万元,兴办各类农业“新三资”企业,建立各种绿色产业基地近千亩。例如:平湖兰卉园艺有限,它座落在广陈高新村,占地63亩,是台商方进才、李正辉于xx年5月共同投资创建的独资农业企业,常年以种植世界级名花——大花蕙兰为主,主要销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花蕙兰已在广陈“生根开花”,成了平湖花卉产业的一枝独秀。去年大花蕙兰销售了万盆,每盆平均价格150元,销售收入达225万元。

三是鼓励农户联合建基地。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联合建基地,目前镇上的蔬菜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蔬菜基地是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035亩,常年以种植茄子、黄瓜、丝瓜、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为主,主要销往平湖、嘉兴、上海等农贸市场。规模经营农户200多户,他们凭借着交通便利、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种植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如果按照每户3亩蔬菜田计算,每年每户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四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化进程,广陈镇分别在xx年与xx年组建了 “广陈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水产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植模式和组织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管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经营和组织能力。广陈镇水产专业合作社长期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年收购订单水产1200多吨。今年上半年,水产合作社又与海宁、嘉善水产订立诚信合同,销售南美白对虾18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五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市场入场券。

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广陈镇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位于高新村的上海威源科技有限责任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达500万元,主要从事肉猪养殖、苗猪培育,是广陈镇最大的规模养猪场。养猪按照高科技要求,在猪场内搭建了小床、隔木门,实行环保式养殖。这家养猪场每年可出售商品猪一万头以上,创利100万元。它不光解决了本村不少散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养猪致富。今年在镇的扶持下,已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广陈镇围绕优势产业,做足产品包装,打响市场品牌。现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4个,蔬菜有“广新”,水产有“广渔”,水果有“妙农缘”,苗木有“福你家”。

六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农”。

近几年随着广陈镇的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对种养业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镇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利用党员电教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实现以培训促成长,育人才促发展。今年上半年由广陈镇农技站组织,举办了水产养殖、家禽管理、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七期培训,受训人员361人。通过为农民传授林业、果树、蔬菜、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效益增长。

七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长效管理。

广陈镇农技站协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分散农户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良法推广来规范基地的生产管理,并建立了完备的田间生产档案。今年年初严格按照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引进了省定点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定期对基地各类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今年上半年共上传72个批次,瓜果蔬菜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广陈镇的特色化、产业化农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给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规模效益不凸现。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缺,流通渠道相对单一。

三、现有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低,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效益农业。

四、抗天灾能力弱,容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广陈农业今后发展思路: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大农业大提升的意识。

所谓大农业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融合。要发展大农业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大农业理念,树立大提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两个趋势”,认真贯彻一号文件和农村会议精神,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希望之路。通过这个过程,既使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又使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得以反 农业与农民。

二、在产业发展上要求形成生态化、规模化格局

在巩固特色农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内涵,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必须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统筹规划产业的同时,应根据各村的实际,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两种优势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凸现经济效益,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在运行机制上向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发展

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产业;另一条是围绕某一主导产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继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前者需要有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后者则需要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服务中介组织的引导与管理。所以不难看出,要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化进程,就必须要做强龙头,提升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流通渠道。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再加工产业;摒弃传统的农户、市场两点一线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导“农户+基地+合作社+市场”或“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多渠道流通模式。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是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中,采用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使之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四、在政策扶持上要向农业和农业大镇倾斜

一是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农民将特色化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寻求各个突破,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整体发展。三是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协调、管理、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积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业大户贷款难问题,保证生产资金畅通到位。五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站职能。六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从事效益农业的信心。

调研报告精选 篇十

 一、__县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__县安置帮教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各级安置帮教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安置帮教工作组织建设情况。__县各级党委、充分认识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狠抓组织和工作责任的落实,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成员单位由县直机关工委、工会、妇联、团委和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全县22个镇(乡、街道)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具体日常工作由司法所负责,基本实现了每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都有人管,有人帮,有人教。

(二)安置帮教对接机制建设情况。 过去,由于监所和司法局衔接机制不完善,部分刑释人员出监后就流入社会、去向不明,成为社会管理的盲区,对社会治安构成潜在威胁。为此,从__年8月份起,__县在司法局设立了无缝对接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刑释人员安置帮教“无缝对接”机制,对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 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责任到人,将刑释解教人员的接回率纳入镇(乡、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社区矫正股及时与监所保持联系沟通,确保不遗漏、不脱节。严把经费发放关,每月25号之前由司法所长携带交接单、释放证明等相关资料到县无缝对接办公室申报工作经费,按照“据实统计、严格把关、认真核实”的要求发放工作经费,打入司法所的专项账户内,按时发放到刑释解教人员手中,并及时做好经费发放的登记工作,做到月清、季核、年结,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由此,“无缝对接”率达到100%,接送费和生活补助费发放率达到100%,有效地解了刑释解教人员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从而减少了我县的重新犯罪率。

(三)安置帮教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__县采取有效措施对刑满释放5年以内和解除劳教3年以内的人员进行了有效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我县__—__年上半年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428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379人,占总人数的88.6%,解除劳教人员49人,占总人数的11.4%;农村籍的刑释解教人员401人,占全县总数的93.7%,城镇籍刑释解教人员27人,占6.3%。刑释解教人员接回后,逐一建立个人档案,签订安置帮教协议,落实帮教责任,跟踪管理,帮教率达98%以上。在日常管理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生活、工作、家庭中的具体问题,使其体会到社会、组织的温暖;坚持定期走访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抓好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防止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目前,我县农村的刑释解教人员基本上落实了责任田或外出务工,在城镇的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帮助联系工作单位、等方式进行了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到92%以上,企业每安置一名就业满一年的“两无”刑释解教人员,补助工作经费1万元。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协调相关部门为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二、__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丰富了帮教形式,拓展了安置渠道,积极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安置帮教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少数基层党委和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认识不足。各级综治部门虽然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内容,但所占的分值不多,比例不大。管理上政出多门,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管人管事的又不管钱,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衔接与齐抓共管机制。社会各界普遍对刑释解教人员存在着歧视和偏见,一些单位和企业不愿接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二)司法力量不足。虽然明确了基层司法所为县司法局与镇(乡、街道)双重管理的副科级单位,但由于多种原因,只是公开选拔了司法所所长,但是司法所工作人员迟迟没有收编到位,都还是由镇(乡、街道)干部兼任,除了安置帮教工作外,还要承担镇(乡、街道)的综治、、计生、土管等其它工作任务。而__县每年接送的刑释解教人员都在 200人左右,安置帮教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人力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安置帮教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工作经费不足。虽从到地方都有文件规定,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这些文件均是原则性要求,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刚性标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难以保障。目前,镇(乡、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与地方财力和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往往得不到落实,有限的安帮工作专项经费,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对外出打工的刑释解教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到他们的动态。

(四)自身素质不足。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奉公守法,诚实劳动,但也存在少数人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根本矫正,在物欲的驱使和诱惑下重操旧业。有的自以为有一定违法犯罪经验而再度挺而走险,有的由于家庭变故,经济纠纷或受社会歧视转而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还有极少数人格扭曲,对社会、对存有报复心理,存在反、意识。少数刑释解教人员长期与社会隔离,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积极谋求就业,一味等待的救济、安置。

 三、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对策

切实做到了“放出有人接、接回有人管、无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必须强化四重保障。

(一) 强化安置帮教组织领导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必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安置帮教工作长效机制。把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评、同奖惩。要加强对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安置帮教工作的检查和监督,细化、量化考核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二)强化安置帮教工作力量保障。基层司法所是安置帮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机关,只有把司法所建设好,才能更好实施好安置帮教工作。要尽快理清基层司法所的管理体制,做好基层司法所的收编工作,进一步充实基层司法所人员,彻底改变基层司法所机构不稳、体制不顺的状况,使安置帮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要加大对从事安置帮教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安置帮教基本知识,以扭转应付检查式的工作模式,为搞好安置帮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将安置帮教工作经费、刑释解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经费、安置帮教志愿者工作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以确保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刚性的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文件,按区域人口或刑释解教人员数预算安置帮教工作经费,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

(四)强化安置帮教工作政策保障。认真做好安置帮教对象的就业促进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就业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适时培训。加大就业推荐工作,适当预留一些公益性岗位,安排少数经多次推荐难以就业的人员落实就业,支持刑释解教人员自谋创业。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安置原则,创新信贷、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社会企业积极性,积极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调研报告精选 篇十一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措施

(一)以高效利用禽畜粪便资源为纽带的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

1.以“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

沂源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猪沼菜”生态模式生态模式。在山地果园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创建了“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以户为单元,以山地果园和庭院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圈及厕所,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现已建成“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

2.猪-沼-电生态模式

3.畜-沼-粮生态模式

高青县唐坊镇农户以粮食和秸秆喂猪、牛和鸡,而猪、牛和鸡粪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变成肥料用来种粮,而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沼渣可作饲料添加剂,沼液又可喷施农田作物,防病虫,形成多元化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畜—沼—粮”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家庭生活方式,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唐坊镇已有36个村普及了这一模式。

(二)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3.淄川区胶王路沿线有关乡镇玉米秸秆还田、青贮或固化等技术。

三、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种植业产量较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浪费现象较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覆盖面小。根据立地条件及经济负担能力,目前沼气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高青县是山区县,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一池三改”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资金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和农业节能工作的更好开展,沼气用户仅占可发展规模的1/4,许多积极性高的村和户因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铺工建设,建设户用沼气并配套太阳能的户更是寥寥无几。

3.产业化经营滞后,后续服务跟不上。目前,沼气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农村沼气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而且农村能源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4.种植业分散与规模化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经营模式与日趋规模化的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家一户的作物秸秆集中起来,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饲草饲料困难较大,原因如下:一是秸秆密度较轻,储运难度大。二是秸秆价格较低,不能引发农民的销售积极性。三是秸秆收获时,也是三秋大忙时,农民无暇销售作物秸秆。四是秸秆收获季节性强,受贮存条件的限制,规模化养殖场不能贮存足够的秸秆。五是养殖废弃物未能充分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效益,造成了污染环境。

四、建议

1.抓政策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导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农业范畴,种、养、加相结合,统筹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和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2.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典型,建立集“种、养、加为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区,创品牌,为群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引好路,踩好点,助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沼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是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抓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及高起点建设,抓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各级应加强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集中培训主要是组织各乡镇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总结交流经验,分散培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边施工、边讲解、手把手的传教。通过选派村技术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建设质量的督促与检查来保证使用安全和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4.加强农村能源用产品的科研及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构建促进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5.创新

调研报告精选 篇十二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引导她们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其次,要通过评比表彰、专题演讲、电视专题片、报纸专版等形式加大对女性创业典型的宣传,扩大社会对她们的了解和认同,带动更多的女性投身创业。三是各级党委、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建立完善分性别创业就业统计,使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2、加大培训引导力度,增强女性创业就业的能力。要自上而下建立妇女培训网络,确保妇女培训工作的经常化、持久化、规范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对尚未就业的妇女,给予必要、系统、全面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定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对初始创业者,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对创业有成者,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专门指导,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培训和引导,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实践基地。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女性创业就业难题。资金问题是妇女创业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通过简化女性创业担保贷款手续和程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女性创业信贷担保绿色通道等形式给创业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通过设立女性创业发展基金、利息补助等方式,给创业女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建立女企业家恳谈等机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业家做大做强。

调研报告精选 篇十三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信用档案,不断充实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基础数据。并通过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给予重罚,并实行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加强企业“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目前,我省尚未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五小”)的管理办法,而监管工作又亟需这一管理法规,可用政协提案在xx年云南省上提交的方式向省上反映,以求尽快解决当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存在的“多、小、散、乱、差”问题。

调研报告精选 篇十四

一年来,县委和我本人尽管在抓基层党建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离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省、市、县重视,基层不够重视)现象;

二是围绕发展抓党建的理念没有很好形成,少数单位把抓党建和促发展搞成了“两张皮”;

三是党员队伍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农村无职党员作用的发挥、流动党员的管理、破产改制企业党员的管理,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一些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如还有个别村没有村级活动场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也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采取措施、探索创新,加以解决。

下一步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某某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从源头上给予基层党建工作以无限动力;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途径,多调研、多思考、集思广益,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力度,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局。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baogao/diaoyan/113427.html

《调研报告精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