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_高等教育论文

2022-02-18

毕业论文】导语,我们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23963文字,由冯东庚细心改正之后,发布于都市文档在线(0519news.com)。学生,也叫学子;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学生是一种身份的名词,具有学籍的人都统称学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_高等教育论文如果你对这类文章有更多的感触,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_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毕业就业问题的观念问题、学校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广开渠道、完善机制、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对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教师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和尽到自己的责任,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校的事情,是招生就业处的事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的力度不够。另外,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很多毕业生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要求工作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都把目光盯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而对于非公有企业,尤其是农牧区基层,却鲜有兴趣,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wWW.0519news.com 

(2)高等学校专业调查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专业是指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3)国家扶持力度和学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1 进一步更新观念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象已拓展为全体在校生,因此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择业技巧指导方面的“临阵磨枪”,而是“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备战”型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就业岗位总是“僧多粥少”,要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保证稳定的就业率和质量就要靠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做好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就业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全面抓、全过程抓。即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将就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新生职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基层观念引导与榜样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要科学引导学生认清形式,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提高自我调试能力,实现以市场为本位的转变。 2 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体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间断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面选择洽谈工作。同时学校推荐的用人单位可信度高,实习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是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毕业生谋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践、实习阶段的工作,既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较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福利待遇等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联系,为以后的求职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注意要以谋求职业为标准,并利用实习加深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实习后不能被录用,如果自己履历表上填上实习这段历史,将来在毕业后谋职的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职业信息集中,求职者在招聘会上可以同时和多家招聘单位见面洽谈,选择的余地大。当然,由于人数太多不便洽谈,故成功率相对较低,但作为求职者一旦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不妨亲临现场看看,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3 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群、网上同学录、博客、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第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4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5 奋力开拓就业市场 

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蔡方.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张炎,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3]王昊.“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新视野,20xx(6). 

[4]张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2):95-98.

第二篇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_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网站 求职招聘 就业 就业微博 

【论文摘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xx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xx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随着就业网的蓬勃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开发和创新高校就业网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的发展,浅谈如何重新一个高性能、动态的毕业生就业网。 

自20xx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wWw.0519news.COM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的域名、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发布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发布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  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发布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服务平台除了具有发布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发布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发布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发布、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设计[j].温州大学学报,20xx(3). 

[2]张玲玲,张芝萍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xx. 

[3]王立平.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应对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2). 

[4]尹发跃.就业网站繁荣的背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6). 

[5]杨雅达.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xx(3). 

[6]高海生主编.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7]覃宪儒,罗诚,严壮锋.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学术,20xx(11).

第三篇 探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证研究现状综述_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研究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wWW.0519news.Com 

刘洪银依据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在做总量失衡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可分为强与弱。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这便导致对弱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xx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xx(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j].山东纺织经济,20xx(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xx(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大学学报,1981(06). 

[6]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现象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xx. 

[7]汪歙萍.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xx(04).

第四篇 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_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调适 辅导

[论文摘要]本文简单陈述目前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时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扫除工作盲区,即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辅导工作的对策。  

几年的大学生涯即将过去的时候,就业往往成为每个大学生的最后一次检验。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形成矛盾,矛盾产生压力,压力的长久积聚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资料显示,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上都有合理的流程、专业的人员、完整的模式。可见,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切忌让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辅导工作成为高校思想工作的盲区。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焦躁不安型 

焦躁不安的心理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大学生毕业时无法对就业前景进行客观正确的认识而引发的一种不安的心理状态。面对着蜂拥而至的就业信息,大学生在最初的喜出望外之后,要面对着强大的心理负担,担心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这个工作岗位是否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及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现象。特别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如果周围的同学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自己的前途却还未定的情况下,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就表现得更为明显。WWW.0519news.COM 

(二)自暴自弃型 

许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那些毕业于普通学校以及专业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理,总是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够优秀,以至于在求职过程,总是瞻前顾后、对自己的言行过于小心谨慎,而与用人单位面谈时不是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就是过于紧张,结果不甚理想,继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往往在求职之前踌躇满志,但在真正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引发受挫心理,进而也导致自暴自弃心理。 

(三)骄傲自负型 

与自卑怯懦问题相反的是,许多大学生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寒窗苦读了数十载,毕业之后理应有一个体面优厚的工作。这种骄傲自负的心理是由于毕业生缺乏对自我正确定位所引起的。他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就业形势以及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而盲目地去追求专业对口、工作体面、薪资优厚这些条件,结果常常是碰壁。这样的就业心理也很常见,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恶性循环,不仅常碰壁,更会错失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竞争意识 

长期的学生生活使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竞争缺乏了解。面临就业时,需要各种能力来展现自己,比如:面试、就业材料的总结、择业能力等,这些是书本里没有,需要自己锻炼、体会出来,这时候如果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很容易在竞争中淘汰下来,产生就业心理压力。 

2.缺乏紧迫感 

相比社会,校园生活的竞争性较弱,因此,很多大学生对就业缺乏紧迫感,对就业认识存在偏差。紧迫感的缺乏容易引起懒惰心理,懒惰心理又会造成积极性的缺乏,这是形成不闻不问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 

3.角色调整能力弱 

面对就业时,最先需要的就是自身角色的转换,既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角色调整能力,思想准备不够、心理准备缺乏。比如:面试的时候着装不能正式,谈吐的时候言语依然天真,做事的时候思想还是幼稚。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层面的因素是产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一环。首先,大学扩招的社会趋势。大学扩招的社会趋势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拥挤。其次,用人单位的“病态”心理。大专学历就能胜任的工作要本科,本科学历就能做好的要硕士,硕士学历就能完成的要博士,正是这样一种“病态”用人心理造成很多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第三,社会用人的新发展与学校教材的老套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管是经济水平还是产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需要对应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然而很多高校的教材、教案都是沿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老套路,知识无法更新、观念无法转变,于是就产生了双方的供需矛盾。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很大一部分出于学校的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块盲区,这是普遍现象。首先,很大一部分院校缺失心理咨询机构。即使有些学校有,但在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都只是形同虚设。其次,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资料匮乏。目前,国内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教材几乎空白。大部分院校更侧重于就业技巧的指导,或是一般的心理辅导。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请一些专家传授面试技巧,形式较单一,内容较空泛。第三,缺少专门、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师。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心理辅导师是辅导员或是一些搞思想教育的老师兼任。由于这些兼任的老师,较少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使得他们在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方面远远不足,导致了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量无质。 

3.家庭原因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时刻受到“温室”环境的影响。第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的就业理念,家里希望子女能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等观念极易给大学生带去就业心理压力。就业时,父母的强加引导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观”形成矛盾,而矛盾常常是心理压力的诱因。第二,家长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第三,“无法顾及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来自农村、山区的大学生身上,由于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就业观念不敏感,导致自己子女在就业选择上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三、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一)正确自我评价, 转变就业观念 

有些毕业生在职业取向上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往往眼高手低,使自己的心理定位和择业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让自己成为潜在雇主需求研究专家,知己知彼,才能在就业中取胜。此外还要积极调适职业抱负,不断增强意识,树立长远职业发展观念,放弃求绝对“铁饭碗”, “一次到位”的观念,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或再创业”的方法,在不断提高自己社会生存能力和工作经验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二)提升就业力,增强就业信心 

目前一些毕业生受实惠效应吸引,被眼前利益左右,变的目光短浅,难成大志,有些平时不注重积累锻炼,临近毕业时想借助各类突击就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招考和面试。如果要用一百分来衡量,关于简历和面试的技巧大概只占10%左右的重要性,剩下的要在写简历和面试过程前完成的准备工作要占到80%多的重要性。毕业生要脚踏实地,仔细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要有从点滴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顶峰的心理准备,克服好高柔情骛远。提升自身就业力:一是在校期间,积极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这是提高执行力、组织协调能力、统筹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最佳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多积累社会资本,多渠道的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担任各种社会职务扩大人际交往,这些都是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三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广泛涉猎其它知识。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清晰进行自我定位后,积极考取相关证书,做到。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的资源,有条件的要把握住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做客观的,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要以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斗志,乐观的心情,必胜的信念,创新的意识,充满信心,主动出击,向自己理想的工作目标冲刺。 

(三)学会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如意,要掌握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适度宣泄法:因遭受挫折造成紧张、焦虑的情绪时,可向师长,亲友倾诉,甚至痛哭一场,求的劝慰,也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减压。(2)合理情绪疗法:在择业中遇到困难,产生心理困惑,其实是受一些不合理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和思考来自我调适,摆脱消极的情绪。(3)自我转化法:可将自己的情绪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如学习知识技能,外出旅游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从而达到心理平衡。此外还有补偿法,松弛训练法,环境调节等方法来缓解就业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渐渐成为高校德育、思政工作的盲区。如何清除这块盲区必须受到每个高校的重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前景,也影响到各个高校德育、思政工作的质量。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如何来寻求对策,使得大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以最好、最轻松的心态迎接就业。尤其是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它是解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心理压力的最前线工作。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学生毕业工作摸索,有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制 

体制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的准则。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制,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下达相关的文件通知,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学校、学院、专业以及每一位老师的头上。 

(二)把就业指导理念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工作不只是纯粹的介绍就业形式、政策、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的理念应该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与应用,更是对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这样的能力不是仅靠最后一段时间就能拥有,必须通过几年时间不断地学习、实践、提高而逐步积累起来的。这就需要学校把就业指导这项工作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入学就开始养成,让每个学生清楚地知道就业、择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当学生经过几年的就业指导理念的熏陶以及能力的锻炼,那么当他们真正面临就业时,就会大大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防范与未然”。 

(三)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就业心理辅导质量 

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开展,我们可以联系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等,通过与他们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质量。他们的专业性、实用性、针对性都能直接的给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提供参考答案,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推进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伟东.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及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2). 

[2] 曾恒.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20xx,(1). 

[3] 胡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xx,(6). 

[4] 孟庆宁.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xx,(5).

第五篇 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体系探究_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角色转变 适应问题 调适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调适体系。

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适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主要问题

1.1社会角色转变前对自身角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

一些大学生习惯了十几年来校园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没有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局限于学校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缺乏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对未来工作环境规划不合理,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有偏差。

1.2社会角色转变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意苦闷

一些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在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

1.3职业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感和失衡感

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正确地,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Www.0519news.Com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更加无法适应目前的角色和职业。

2.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原因

2.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心理

2.1.1焦虑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工作是否最佳,担心求职是否被拒,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

2.1.2抑郁、畏难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出现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1.3自卑抱怨心理。

极少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到择业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2.2大学毕业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知识转化率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后显得很被动。有关部门对相关企业作了一个信息反馈,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即使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也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

2.2.2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因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2.2.2.1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大压力。

2.2.2.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有招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兴趣不大。但是最后,民营的、中小企业却成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

2.2.2.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3就业的客观因素

2.3.1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xx年增长了20万人,而20xx年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3.2对薪酬有所期望。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的企业吸引力,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20xx届毕业生的月薪底线有大幅度上升,比20xx届上升了约500元。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于女生。

2.3.3就业的趋向发生改变。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即使就业也无法适应。

3.大学毕业生社会角色转变的调适体系研究

3.1心理适应模式

研究者认为,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及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张大均等将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它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一起同为心理素质

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就谈谈心理适应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3.1.1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特质(气质、性格)、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又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3.1.2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社会。

大学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社会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

3.1.3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毕业生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尽最大的努力。要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理想职业,学会调整心态和目标。

3.2就业新模式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我也对已经毕业的20xx届毕业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您认为对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

a.基础理论 b.专业知识

c.实践环节 d.自我总结经验

2.您认为在学校最需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

a.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b.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c.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d.提高综合素质

3.您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 )可多选

a.专业课程 b.专业基础课程

c.外语课程 d.计算机课程

e.人文艺术课程 f.人生指导课程

g.社会实践活动 h.体育课程

4.对已经走上社会的您来说,大学的过渡阶段对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a.很大,不可缺少 b.一般,稍有作用

c.不需要,浪费时间

5.在过渡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补充什么?( )限选三项

a.交际能力 b.组织能力

c.口才 d.协调能力

e.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f.创业意识和能力 g.都不需要   

根据问卷调查,凡是有关实践的选项比例都很高,95%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很重要。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课,学校在就业之前有实习,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实习显然是不够的,时间上也过于紧张。跟真正工作相比,显得作用甚微。社会实践应在同学们专业明确的情况下开设。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运行的长效就业机制。

所谓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习相结合,学院对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产学合作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院产学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决策与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产学合作方案”。各系按专业(群)聘请行业知名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各专业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业机制。然后,拓建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学习技能,增加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2.2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每学期企业都定期派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我校学生授课,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资源问题,也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开设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培训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公务员”一类的职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务员”考试培训已开展得相当成熟,但入门以后的适应性培训还是所见不多。所以,学校应当开设“公务员”类的机关事业单位适应性的培训,一方面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思考“公务员”等一类职业是否适合他们,避免盲目追风。第一,就需要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熟悉公务员等类的工作的特殊性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高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3.2.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开辟学校“创业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是让你明白毕业后你适合去做哪些事情。在此基础下,学校可以考虑开辟一些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园”。让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业”。如温州城市学院创业园就是在学院提供场所等优惠政策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音乐、服装、手工等工作室,除了面向学院内部外,还面向社会,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2):147-149.

[2]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xx:13-14.

[3]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xx,(13):67.

[4]周春开.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j].教育与职业,20xx,(5):47.

[5]张华.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xx,(7):57-58.

[6]熊淑玲.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剖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94-95.

第六篇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_高等教育论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的,针对其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师范专业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现状 提升策略

一、引言

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从大学校园到步入社会这一巨大的人生转变。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找工作岗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还是看自己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办学方向的限制,培养的师范生基本都是面对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远远赶不上其增长的速度,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显得特别突出。因此,怎样在突出师范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等师范院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就业竞争力内涵

据相关资料阐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是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①。也有资料提到,所谓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②。

三、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优势

(1)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WwW.0519news.coM

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较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方向。除了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外,师范生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科学地利用所学知识,较快进入理想的工作状态。

(2)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师范生在校期间都会进行教师综合技能训练,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较强,有其自身优势,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复杂多变的环境,将自己推销出去,更快融入社会。

2.劣势

(1)就业方向较局限。

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从社会认同角度来看,师范生似乎都应该首选教师职业。但是师范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多数师范生都会选择参加地方上岗考试竞聘有限的教师职位,这样势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遭到淘汰。加上较好地区的中小学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要求研究生文凭,普通的中小学也只提供有限的教师岗位,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有限的就业岗位使得每年有一大批师范生无法从事教师工作而流向社会其他各行各业。而有些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还没有跟上形势变化,总认为师范生缺乏实操能力,在校所受的只是师范技能的训练,无法胜任非师范类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师范生的就业方向。

(2)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这样的现象,这使许多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面对用人单位一些实操方面的要求,显得手足无措,特别是离开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是显得无所适从。

(3)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很多师范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在与人竞争就业时,便无法凸显师范生优于他人的特色,竞争优势不明显。

(4)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还是面向中小学教育,而某些地区较好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很多师范生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盲目追随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学校,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过于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形成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种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瞻前顾后的心理最后只会导致无法顺利就业。

四、提升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1.学校层面

(1)以市场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体系规范化,引导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一开始,区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把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观、职业道德、职业标准、求职技巧、职业准备的教育与培训等内容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学业和未来的职业作出合理的规划。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将课程设置合理化。

学校在培养师范专业学生时,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把握市场先机,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能够迎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社会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应及时取消过时的课程,并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充实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3)注重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为学生安排必要的教学见习、实习活动,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学时数。与相关中小学联系,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使其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

(4)注重师范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突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师范生在校期间,学校可适当举行一些教师综合技能的训练或比赛,例如:试讲、说课、演讲、朗诵、三笔一话、课件制作、手抄报等,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使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突出核心竞争力。

2.学生层面

(1)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准确定位自己,做到早规划,早行动。

师范专业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在竞争就业时,才能凸显自身的专业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有明确的认识,准确定位自己,不要过于理想化,一味地追随好地区好学校好工作,要把握社会对自己职业的要求及所需的能力,做到早规划,早行动。

(2)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打造扎实的理论基础。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应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到自我价值与兴趣、技能之间的联结点。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语文教师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学好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学科,其次要学好各门与中文相关的专业课,等等,这些才能帮助其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师范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由于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可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之类的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入二年级,随着所学专业知识的逐渐深入,学生可参加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如试讲、说课、义教等,争取专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改造自我,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依赖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观念。部分师范生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身微薄的力量。

五、结语

总之,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专业毕业生应该认清这个专业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乃至社会应为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他们在毕业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注释:

①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林业教育,20xx,(1):37-40.

②翁炎泉,文锦枢.思想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xx,(3):157-158.

参考文献:

[1]王品飞,孙侠.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11):61-63.

[2]耿耀敬.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88-89.

[3]张延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xx,(12):203-205.

[4]武慧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理论观察,20xx,(2):122-123.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mianfeilunwen/biyelunwen/3103.html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_高等教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