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档在线 > 计划 > 教学计划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范文

2024-01-18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一篇】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范文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义;

2. 能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语境交际;

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

二、 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图片、卡片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外。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时间: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沉与浮的图片,引导学生与其进行词语卡片游戏。教师说出一个词语,学生根据词语意义选择“沉”或“浮”的卡片举起。利用游戏让学生熟悉词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 探究(时间:15分钟)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石头、纸片、钢针等)和容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每种物体在容器中的状态(沉或浮)。学生利用观察结果总结沉浮规律,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 拓展(时间:1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浮力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作用原理,并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为什么。

4. 运用(时间: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不同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道与沉浮相关的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5. 达标(时间: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出示一系列对物体沉浮情况的图片,要求学生凭借对沉浮规律的掌握,判断图片中物体所处的状态。学生小组赛后,由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6. 总结反思(时间:5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延伸

1. 学生自主设计浮力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2. 带领学生探究其他涉及沉浮的问题,如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上等。

以上是一节关于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范文,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义,还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让学生观察和探索自然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环境的认识能力。通过教学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小组竞赛中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结,学生能够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二篇】

  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经过小蝌蚪找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一样的情节资料,明白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本事。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资料,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一样的情节资料,明白其先后顺序,并能经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7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资料。

3、水彩笔、连环画、动物图片、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貌?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之后又碰到了谁?最终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忙下,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小朋友明白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资料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④.装订。

三、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能够怎样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

四、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忙。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五、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三篇】

  设计背景

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我们都是县城周边农村孩子多,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对歌词记忆也不能很快的理解记忆。以前我总是先教幼儿跟着我按节奏念几遍歌词,再分句教唱,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熟悉的唱歌曲。所以我想: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我上音乐课不再单调。我选歌曲《郊游》,是因为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小朋友所喜爱,歌曲描写了小朋友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唱会歌曲的基础上,感受ABA段不同的`情感,唱出A段欢快的音乐,B段优美的音乐。

2、掌握x x xx x这一走步节奏,并且用肢体动作创造性的展现郊游的游戏化情境。

3、在音乐和游戏的情景中,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到郊游时的轻松愉快。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重点难点

1、难点:歌曲的三、四、五乐句。

2、重点:有感情地唱歌曲。

  活动准备

录音带,录音机,歌词图谱,节奏型卡:x x xx x。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入室律动。组织幼儿做课前手指游戏坐好,

2、复习歌曲;复习节奏:x x xx x。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跟家人去郊游过吗?(幼儿自由回答)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2、教师出示歌词图谱以讲故事形式与幼儿一起回忆郊游的快乐,并引导幼儿按照图谱说唱歌词。

3、放录音带《郊游》,引导幼儿听出有两段“不同的”音乐。

4、教师边指图谱边范唱一遍,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歌词,熟记歌词。

5、学唱歌曲。

(1)教师以分句教唱法并结合歌词图谱带幼儿唱歌1-2遍。

(2)教师以整体教唱法用不同的动作带幼儿唱歌,让幼儿感知歌曲的节奏和AB两段不同的“情绪”。

(3)教师弹歌曲旋律,幼儿根据图谱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有感情的唱歌曲。

(4)分小组接唱。女孩唱A段,男孩唱B段。

(5)放歌曲录音,教师与幼儿一起按歌词合节奏地进行歌表演。

6、音乐游戏:《去郊游》

教师与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听歌曲音乐进行开火车状等不同动作进行游戏,还引导幼儿去邀请其他老师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1、小结。

2、出室律动,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郊游》这首歌曲的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辨别区分。

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对于两种不同的歌唱方式进行讲解,但很快我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接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一种方法: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我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活动中我借助了比较形象的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图片演唱,根据图孩子们正确的对两种歌唱的方式进行演唱,从而突破了活动的难点。教师的范唱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后让幼儿分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从而突破活动重点。

在这个音乐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没有在活动前考虑到活动方式的改变,而是在活动中及时调整,对教材的分析应更加透彻;还有就是在活动中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我还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在活动中我为了让他们更熟练的唱歌,就请他们再唱一遍,而我的语言组织也不够精练,所以孩子们就感觉不是很有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想办法,让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得更自然更有趣,让孩子不知不觉轻松的游戏中完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四篇】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搭建造型独特,构思新颖的桥。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建桥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建构桥所需要的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2、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赏各种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根据桥的不同造型如何应用已学过的建构技巧进行游戏。

2、幼儿小组合作,利用辅助材料造桥。

(1)幼儿自由选择伙伴。

(2)小组展开讨论:准备造什么样的桥?需要些什么材料?

3、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各种桥的造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大胆创新进行建构。

4、桥梁展览会。

(1)请幼儿为自己搭建的'桥取个名字。

(2)谁来当小小解说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桥。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五篇】

活动目的

1.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

3.加深幼儿对夏天的认识。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①毛笔、宣纸、颜料、擦手巾;②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图片四幅。

2.知识准备:布置幼儿平时注意观察夏天的景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感受,萌发幼儿进行“美丽的夏天”主题画的创作愿望。

1.引导幼儿讲出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

2.丰富幼儿关于夏季的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主题画的画面安排及色彩运用的方法,并能大胆用水墨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绘画。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进行主题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讲述,要求讲得有顺序,较完整。

(1)请幼儿为自己的画命名。

(2)两人一起互相讲述画面。

(3)请个别幼儿讲述。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活动室四周,给幼儿欣赏。

2.请幼儿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3.教师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像力丰富等方面进行讲评。

4.幼儿随音乐做轻松活动,出活动室。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 第六篇】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本页网址:

https://www.0519news.com/jihua/jiaoxue/500960.html

《大班沉与浮的教案优秀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2022 © 都市文档在线 ✪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445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8